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藝術文化】當水墨脫去國畫之名 藝術成果百花齊放

2017/07/19 06:00

蘇煌盛2016年水墨設色紙本畫作〈風景10〉。(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記者楊明怡/台北報導〕1987年台灣解嚴,不僅改變民眾生活和政治情勢,也牽動藝術的發展,戒嚴時期稱「國畫」的「水墨畫」,也回歸以媒材分類的單純地位,與其他藝術百花齊放,國立台灣美術館於解嚴30周年策辦「記憶的交織與重疊──後解嚴台灣水墨」,即日起展至10月8日。

解嚴之前,水墨一直是「政治」的,1950年代的「正統國畫之爭」,反映的是日本殖民留下的膠彩畫發展痕跡;而1950到1980年代用「國畫」稱水墨畫,則讓人反思「國畫的定義是什麼」?「國」又是什麼?策展人吳超然說,「當時的國畫、國劇、國樂、國語,都是同一個概念。」

「後解嚴台灣水墨」集結24位藝術家90件作品,最年輕的蘇煌盛生於1987年,他回應吳超然的論述表示,對於「戒嚴」,他的理解多半透過課本,「其實長輩很少提到」,當時的情形「像隔了一道牆」,也因此,「我們在使用水墨媒材的時候,不會帶給自己這麼重的包袱。」

吳超然表示,「解嚴」解構了單一的、國族主義的意識形態,藝術亦逐漸純粹而中性,「國畫」轉變為「水墨畫」,展覽將以「筆墨美學」、「水墨的抽象表現」、「水墨‧環境‧社會」、「水墨‧影像‧裝置」與「告別正統國畫之爭」等5大主題,藉由梳理水墨與政治的糾結,窺見創作者在水墨創作領域中打破歷史框限的旺盛企圖心。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藝文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