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時空交界,未來考古─台北當代藝術館「未境之域─林書楷個展」

2024/09/29 05:30

林書楷以符號化線條創造〈陽台文〉。

文.攝影/林志鴻

林書楷細緻描繪的圖像放送著無解的密碼。

科學家對於捕捉時光一事無能為力,於是人們開始幻想時光機器。當林書楷以鑄造模具堆砌為積木都會,當他將筆端的點線,幻化成一座座從虛擬地圖裡浮現的有機城市,便開啟了未來考古的想像閘門。而關於城市的繁華與蕭索,關於台灣土地上傳統產業的消亡,關於身為創作者的勞動與焦慮……,盡在那似琥珀般混沌凝合而不斷回放的意識之境。台北當代藝術館「未境之域─林書楷個展」展期至10月13日。

林書楷2024年作品〈沉默之都〉(局部)。

你會如何記住一座城?仿若使命的感應,靈感牽引著林書楷記述城市的身世。不論是城市樣態的舊調與新色、景觀的內涵與外延,他以類同自傳的思考模式,透過作品講述個人經歷,縫合起往昔、當下與未來的間隙,將個人的境遇繪寫成為整個時代的寫照。從當代島嶼的城市意象到陽台城市文明,「城市」是林書楷永遠的靈感源泉,他的思緒悄然構築了引人向內探索的動線,用貼近自我生命經驗的創作型態,重塑文明的神話,在日常的變與不變之間,與人世的生活形成對望和參照。

以模具與生活物件拼組出城市空間的堆疊感。

繪畫書寫,身體勞動

林書楷2024年作品〈陽台城市文明系列─夕照下的摩天群像〉。

國、高中時期的林書楷,受到李義弘創作的啟發,在繪畫技巧與空間思維上,確立了關鍵的創作脈絡。深受東方筆墨與身體感知思維的影響,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時雖然選擇了以西方媒材為主的「繪畫組」,但在學期間有感於謝德慶與波伊斯創作的意念,結合過去東方性書寫的思維與技巧,造就了林書楷將繪畫譬喻為「書寫」的觀點,對他而言,「繪畫書寫」是時時刻刻必須進行的身體勞動與創作。勞動是一切人類活動的起點,其親切感和充實感,源於生命最初的生存本能。

宛如神話圖誌的手繪圖騰雕塑。

離開學院之後,林書楷加入了「新台灣壁畫隊」,藝術家李俊賢與李俊陽帶領著他,將藝術創作具體實踐於民間。他回想起那段下鄉走踏階段最大的學習與收穫,「我第一次跟他們去偏鄉做社區壁畫彩繪的時候,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因為與鄉民在美學認知上的落差,讓我意識到以前學院所接收的知識,是以崇高的姿態去看待藝術,突然間我的認知邏輯徹底崩解。於是我重新思考,當藝術離開學院,甚至於進到社區以後,我該如何檢視自己?參與壁畫隊的經驗,讓我懂得換位思考、用心交陪,把創作納入真實的世界當中。當時我從李俊陽、李俊賢身上,看到他們怎麼下鄉,怎麼跟人相處,把藝術、美學帶進民間,卻又不失自己的創作風格和主體,這是非常具有啟發性的經驗。」

水平儀隱喻著「恐怖的平衡」。

城市身世,可見與不可見

林書楷2024年作品〈陽台城市文明系列─未來考古物件1〉。

在文化的可見與不可見之間,關於城市的身世,是隱埋在眼睛可見之物下的無形文化對應,林書楷有著再切身不過的感受,「大家對於安平古堡、熱蘭遮城的印象,就是極具代表性的那面城牆遺址。我從小在台南生活,兒時就會透過一些繪畫的圖像,想像荷蘭統治安平時期的場景。後來我在印尼的望加錫看到了2.0版的熱蘭遮城,它幾乎是保存完整的狀態,沒想到當我搭機飛往異國,卻在當地看到與兒時印象近似的記憶。或許因為同為南島語系的緣故,我也曾在菲律賓看到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建築,還有當地文化與台灣達悟族相關的連結……」於是他深思,台灣是一座島嶼,我們應該怎麼對外連結,包容不同的世界與文化?在山與海之間,是否有容納不同文化與視角的可能?「當我決定要以台灣為基地向外連結的時候,我在旅行的過程中,會更注重與當地人的互動與交流,而不會只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觀看、理解世界。」

林書楷2023年作品〈陽台城市文明系列─沉默的鳥瞰文明之早安美之城〉。

生活環境的變化,迫使林書楷透過創作去審視自己與外界的關係。2009年,他親身遭遇台南老家因都市更新而被部分拆毀的經歷,「當我的家被拆毀時,我感到非常的震撼,原來從小以為非常堅固、穩固的『家』,是如此的脆弱、可變。在這之後,有一天我站在陽台上時,發現整個都市是虛幻、可變的有機體,都市是漂浮的狀態!」內向的林書楷並未選擇與社會抗爭,反而深刻感受到城市空間的虛幻可變,這股衝擊或許因為不在預期之內而催化了他試圖以創作拮抗人生的虛渺,加上大學時期以陽台做為工作室的經驗,於是有了連結都會地景與城市身世的《陽台城市》系列。陽台的鳥瞰觀視,以及城市的堆疊生成,就此成為林書楷創作寓意的命題所在。

林書楷2024年作品〈陽台城市文明系列─展板內文明〉,透過孔洞窺看以模具堆聚而成的高樓。

城事交感,恐怖平衡

藝術家林書楷(左)與策展人陳孜盈。

在台北當代藝術館「未境之域─林書楷個展」中,藝術家以模具與展板,揭開了介於過去與現在之間、鮮明敏銳的連結與索引。那些蜿蜒於記憶與情感縫隙、介於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空黏著之物,從你我日常生活當中而來,集結共創為數位時代的心靈地誌,步入展場,宛如我們在未來凝視著自身當下時空的文明,讓人很難不被林書楷作品中那些極小的元素所吸引,平面畫作使用極細的畫筆反覆作畫,巨幅雕塑裝置以巨量的模具進行堆疊,從那不斷蒐集、大量堆疊、重複又重複的行動中,具體感受藝術家對於「藝術做為勞動」的偏執與強迫。林書楷連結台南在地文化資產與意象,以及個人生命經驗與家族產業身世的敘事,在創作的過程中持續而有機地生長。

林書楷在紗門上留下莊子《逍遙遊》當中的文字。

產業的消亡是當代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逆的現象,策展人陳孜盈認為在當下舉辦「未境之域」展覽的時代意義,在於引導眾人思考未來都會文明的樣態,我們無法改變歷史的經驗,卻可以經由經驗的累積來面對當下的生活,同時回應未來的期待。而「未境」除了蘊含「未完成」與「未來」之意,也有持續進行中的意涵,不僅指涉藝術創作的持續進行,也擴張到由聚落、社群和信仰所聚集而成的城市文明,持續發展、變動的狀態與意象。

幾經歲月,城事交感。林書楷相當直覺地將水平儀做為貫穿整個展覽的起手式,以此探討「恐怖的平衡」。水平儀是佈展必備的工具,他將其影射為多數大眾置身都會的身心狀態,總是處於恐怖平衡當中,而顫顫巍巍地前進。當身心失衡,必然陷落不可控的未知狀態。另一方面,他也將水平儀連結到藝術創作者共同的經驗,「因為它是層層堆疊的,對我來講如同許多藝術家的共同感受,也是屬於我在創作生涯裡,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取捨。我用水平儀隱喻當藝術家面對現實與理想的考量時,他應該放棄,或選擇前進的姿態。我想透過展覽呈現生活中縱然有再多的不滿,那種一體兩面、雙向進退兩難的情境。」

當下的創造,未來的考古

華特.班雅明說:「巴黎啟蒙了我種種關於迷失的藝術。」走繞台南的街巷,猶如穿行時空的軸線,林書楷步入市井,以「街拓」近身感知城市文明的脈絡。街拓是指人的身體感與城市產生連結的行動,林書楷扮演著引路人的角色,他希望透過作品的觀看經驗,牽動大家自發性地貼近一座城市,去了解它的路徑、文明與身世。「街拓就是觀看地圖的經驗,具有多元的解讀方式,這個概念讓我反思當代人的身體感日趨薄弱,對外的連結也因為陌生而逐漸消失。當Foodpanda、Google Map輕易地為你我代勞日常生活裡的所需,那麼置身城市最為真實的身體感究竟是什麼?我們應該要怎麼去衝撞、去開發、去尋找,才能發現更多的可能?」

一扇紗門劃分出「未境之域─林書楷個展」分別表徵「未完成」與「未來」兩個展間的時空界域,林書楷在這扇門上留下莊子《逍遙遊》當中的文字:「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這段話是在形容人的渺小、所需甚微,唯有明瞭如何放下執迷與虛妄,保留方寸一點靈明,才能朝向自在的生活境界。林書楷透過台灣人對於紗門、鋁門的共同記憶所要傳達的是,「當我們打開習以為常的一扇門,進到了城市文明世界,面對許多的未知、不同國度的文化脈絡,或是我們自己再熟悉不過的生活物件,我們是否應當謙卑?我們應該要怎樣迎向未來?讓這樣的文化或是我們的生活,可以有怎樣的轉化,留給未來的人去考古?」對林書楷來說,考古在某種程度也是隱喻的意象,因為它還沒有真正發生,而當下的我們正在創造、時間正在進行,我們每個人都在創造未來的慶典。當下有所創造,未來才得以考古。

林書楷小檔案

透過對城市的想像與建構,林書楷張開了空間、時間與事件所交織的記憶之網。透過父親林益興的華慶鑄物廠的近身經驗,將工業用途造型的木工盒子與模具加以改造與轉化,藉由藝術創作、夕陽工業與家庭記憶三者的連結展開辯證。作品獲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南市美術館、藝術銀行典藏。

1983年 生於台南

2012年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美術創作碩士班。

2016年 參展「台灣美術雙年展─一座島嶼的可能性」。

2018年 參展泰國曼谷TENTACLES「未來之城:亞洲巨型城市的未來學研究」。

2021年 台南市美術館一館「陽台城市文明─再現遊境之城」個展。

2024年 台北當代藝術館「未境之域─林書楷個展」。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藝文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