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傳遞白恐受難故事 陳欽生出英語回憶錄

2021/02/02 22:20

記者陳昱勳/專訪

為了向國際傳遞生命故事,出生於馬來西亞的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陳欽生首度出版英語回憶錄《FACING THE CALAMITY: A STEP THROUGH HURTS AND HARDSHIP AND LOOK BEYOND FOR GENERATIONS TO COME》(面對災難──走過艱困,寄望未來世代),講述他從出生、念書、牢獄、工作到擔任國家人權博物館志工的經歷,同時讓讀者了解台灣威權時代的歷史。

越來越多後輩想要了解他的故事,讓陳欽生決定當一輩子的人權志工。(記者潘少棠攝)

陳欽生表示,他常用英語為外籍遊客導覽人權館與演講,曾多次被詢問能否提供更多英語文本,好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身為白恐見證者,他有義務讓國際訪客知道自己的生命故事,因此催生出這本英語回憶錄,從故鄉談起,介紹年少時在馬來西亞的生活,接著到台灣念書、被關押受苦,隨後面對出獄後的人生、工作,以及擔任志工時遇到的人事物,書中也提及台灣轉型正義的課題。

白色恐怖受難者陳欽生出版英語回憶錄《FACING THE CALAMITY》。(記者陳昱勳攝)

綽號「生哥」的陳欽生(1949-)1967年以馬來西亞僑生身分來台,就讀國立成功大學化學工程系,由於時常前往台南美國新聞處瀏覽英文報紙及雜誌,被捲入1971年「台南美國新聞處爆炸案」,遭到誘騙逮捕並毆打刑求,最終被求處12年徒刑。陳欽生說,他原已絕口不提痛苦回憶,封存30年,近年來,深深覺得歷史真相不明,許多熱情年輕人想知道過去發生什麼事,因此全心投入重建歷史記憶並分享。

陳欽生被押進看守所時,看到「公正廉明」四個字,以為能還他自由與清白,沒想到卻失去12年青春。(記者潘少棠攝)

對陳欽生來說,這些痛苦回憶似乎一輩子跟著他,2011年人權館籌備處成立後,他曾在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原警總景美看守所)外頭來回徘徊,不敢入內,因為此地曾是進行關押與判刑的地方,直到獲年輕朋友與政府機關邀約分享生命故事,他才感受到被尊重,隨著一次次的分享,內心的痛苦慢慢減少,使他認為更應該繼續擔任志工,為人權付出,直到生命最後一口氣。

法庭是讓陳欽生出現人生轉折點的痛苦地方。(記者潘少棠攝)

陳欽生常在公開場合說「加害者至今都沒有道歉」,因為直到現在,仍沒有任何一個當年的加害者或者後代站出來,告訴大家為什麼昧著良心做出不人道的事情,是受到壓力、貪圖獎金還是國家體制造成。陳欽生認為,受害者及家屬沒有報復心態,只希望這些人講出來,「或許道個歉、說明原因,心理壓力就會放下」,但他從未得到任何答案與回應。

2011年人權館籌備處成立後,陳欽生曾在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外頭徘徊,不敢入內。(記者潘少棠攝)

陳欽生曾主張保留部分威權統治象徵物,談到中正紀念堂的蔣介石大銅像,他認為曾造成百姓恐慌的統治者,死後還要把他當成皇帝,蓋一個宮殿給他住,是非常不合理的事情,但可以改成較小的銅像,同時將兩蔣父子(蔣介石、蔣經國)來台以後做的事情,詳細的用3、4種文字記載於牆上,由觀者評斷是好還是壞的。

有沒有恨過台灣?陳欽生說:「在法庭聽到被宣判12年刑期的當下,我恨死這個地方了,心想為什麼不直接判我死刑?如果沒有遭受這些事情,或許我可以完成學業後,再到英國讀書,回到馬國擔任教授。」但出獄後獲得台灣國籍,因工作跑遍四十幾個國家,最後他決定留在台灣。他認為台灣是全世界最民主、最安全的國家,台灣人善良且樂於助人,是值得留下的地方,至今已待了50年,台灣可說是他的第一家鄉。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