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花蓮噶瑪蘭族發展協會傳承香蕉絲布文化 榮獲2023總統文化獎「在地希望獎」

2023/07/18 16:10

噶瑪蘭族獨一無二的香蕉絲布,設計為帽子、錢包、筆記簿本封套等商品,將傳統藝術予以創新設計。(記者花孟璟攝)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噶瑪蘭族聚居的花蓮豐濱鄉新社部落,目前人口只剩200多人,10多年前有感於香蕉絲布編織的老工藝師寥寥無幾,成立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成立香蕉絲布工坊,今(18)天第12屆「總統文化獎」公布,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獲得「在地希望獎」殊榮。

來到新社村Lala Ban新社香蕉絲工坊,屋外有香蕉絲鋪在地面,接受東海岸熾烈的夏季太陽洗禮,屋內則有5、6位工藝師到工坊「上班」,進行香蕉絲布取線、理線及編織,2樓也結合社區大學開課;放暑假回部落的國中生、大學生也來到工坊學習,從最基礎的從香蕉莖刮除肉質、取香蕉纖維開始。

23歲的偕韻茹,是國寶級香蕉絲布工藝師嚴玉英的孫女,就讀大四的她也到工坊學做織帶,熟練地替斷掉的香蕉絲線接線。她說,從小耳濡目染,多少會一點,所以暑假也會來幫忙,認同傳統文化需要傳承。

香蕉絲布是噶瑪蘭族的獨一無二的特色,也是台灣目前唯一仍保存的香蕉絲布工藝的族群,然而在1990年代中期,部落只剩3到5個耆老還記得香蕉絲布編織,因此部落在2005年成立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花蓮縣府也於2015年將「噶瑪蘭香蕉絲編織工藝」公告登錄為本縣文化資產傳統工藝類,當年列為香蕉絲工藝保存者的藝師,包括潘烏吉、潘金英、朱阿菊、潘阿玉等多位耆老凋零,幸而經過培訓,目前已傳承到第3代。

香蕉絲纖維處理的流程十分耗時費工,從砍香蕉樹開始,剝開瓣膜分割成長條、刮去肉質雜質、曬纖、分線、積接成連續長線,接下來還得整經、織布,過程漫長。(記者花孟璟攝)

辛苦傳承文化的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2019年獲頒「花蓮縣文化薪傳獎,縣府今年也公告新增認定為花蓮縣香蕉絲編織工藝保存資格的團體,高齡84歲藝師嚴玉英,2021年獲文化部認定為人間國寶,為香蕉絲織布的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今年度總統文化獎今天公布得獎名單,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也獲得「在地希望獎」。

協會總幹事偕淑琴說,工坊製作的香蕉絲布結合現代人需求,設計成為包包、帽子、披肩、手機吊飾、筆記本封面、皮包等商品,目前工坊內固定來「上班」的工藝師共6人,但主要仍以中老年人為主,除了噶瑪蘭族人之外、也有太魯閣族、阿美族,小小的工坊呈現東海岸多元族群縮影,偕淑琴笑說,84歲的母親嚴玉英至今只要身體許可,都還是會來工坊幫忙指導。

然而偕淑琴也坦言,目前工坊的作品僅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花蓮松園別館等少少的通路販售,暑假期間也會有較多人才參觀,然單靠販售香蕉絲布工藝品,收入仍有限,只夠支撐基本營運。

她說,部落人口外流,雖期待年輕人回來投入,但最大問題還是經濟誘因不夠,協會的能力能提供的就是基本工資加上勞健保,如販售有額外收入才有分潤給藝師,原民會另有公益彩券盈餘提供的專案人員1人,不過1年人事費也僅40萬元,薪水少到很難吸引人才留下,未來仍需要更多關懷和幫助。

23歲的偕韻茹(右)是國寶級香蕉絲布工藝師嚴玉英的孫女,就讀大四的她暑假也到工坊學習香蕉絲布編織。(記者花孟璟攝)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