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新竹縣泰雅族無形文化資產Lmuhuw的保存者黑帶巴彥辭世

2023/09/14 14:59

新竹縣泰雅族無形文化資產Lmuhuw的保存者黑帶巴彥(Hitay Payan)上週五(8日)病逝,享壽74歲。(取自竹縣府官網、鄭光博提供)

〔記者黃美珠/新竹報導〕新竹縣泰雅族耆老、也是文化部新竹縣泰雅族無形文化資產Lmuhuw的保存者黑帶巴彥(Hitay Payan)上週五(8日)辭世,享壽74歲。文化部將在週日(17日)其告別式上頒贈旌揚狀,縣長楊文科敬悼這位堅毅的泰雅文化言者,也將頒狀褒揚,感謝他在泰雅族文化研究領域留下珍貴的資料與精神傳承。

縣府文化局表示,黑帶巴彥1949年生於上坪溪流域、泰雅族Mspaziq 社群Pskwalan/R’uyan白蘭部落。15歲時全家隨父親遷到高雄縣那瑪夏鄉開墾,透過其祖父、父親的傳授,他學得了泰雅部落的各種傳統與生活技能,從農地開墾耕種、設陷阱打獵捕魚,到建築織布、工具器物製作等,學會了各種自給自足的泰雅傳統技能。

1981年間,黑帶巴彥返回新竹縣五峰鄉工作,他做過卡車司機、伐木工、捆工、挖媒礦工、計程車司機。在1990年擔任水泥攪拌車司機期間,等候排班時他就用筆畫下祖父、父親以及族裡長老教導過的傳統生活型態。

黑帶巴彥(右1)透過自學逃入泰雅歷史研究與紀錄,為了保存泰雅文化,他到處進行田野調查,尋訪各部落耆老請益。(取自竹縣府官網、鄭光博提供)

除了手繪圖畫,黑帶巴彥也用文字記錄泰雅文化的傳統與規範,且投稿《山海文化》雜誌,從此開啟保存泰雅文化的田野調查與探索紀錄歷程。1997年黑帶巴彥老師成立「故鄉研究工作室」,同年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擔任短期原住民訪問學人。從未受過專業學術訓練的黑帶巴彥,透過自學投入泰雅歷史研究與紀錄。

1999年他在《新竹文獻》期刊創刊號發表文章,2002年經由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發表他的第一部作品《泰雅人的生活型態探源》。

2003年,黑帶巴彥轉而從事泰雅族語教學,陸續在新竹縣花園國小、竹林分校、五峰國中、竹東上館國小、橫山國小擔任族語教師。在語言文化研究裡,和阿棟優帕司(Atung Yupas)、芭翁都宓、鄭光博記錄遷徙歷史相關的Lmuhuw 口述傳統以及史詩吟唱研究推動,並於2012年經縣府文化局登錄公告,與Utaw Syat 鍾興定、Payan Lesing 李新光、Yumin Watan 溫俊泉、Atung Yupas 阿棟優帕司等耆老共同列為無形文化資產「泰雅族Lmuhuw 吟唱」之技藝保存者。

文化局表示,黑帶巴彥不遺餘力地推動泰雅文化保存,有感於完整泰雅語言系統建立對泰雅族後代子孫的重要性,除擔任政大原民中心族語維基百科計畫泰雅語召集人,更以泰雅族的「Gaga(規範、習俗、禁忌)」一詞為量尺,用5年的時間梳理其數10年的田野調查、文獻研究以及超過手繪600多幅圖畫,建立完整的泰雅族文化知識體系,由文化局重新編輯出版《泰雅文化新編》。

如黑帶巴彥於書中自序中表示:「我希望將這些經驗帶給所有泰雅族的後代子孫,有助於他們認識、探討自己祖先的生活智慧。」《泰雅文化新編》成為黑帶巴彥一生投注泰雅文化研究的志業成就,更是其遺留給泰雅族及世人的精神不滅象徵。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