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2023台灣陶藝獎得獎作品展 鶯歌陶瓷博物館即日起展出

2023/11/05 16:28

沈東寧的「家系列」作品之一。(記者董冠怡攝)

〔記者董冠怡/新北報導〕2023台灣陶藝獎3日起於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開展,包含卓越獎得主沈東寧、實用獎首獎羅士修、創作獎首獎張祐綾,以及新銳獎王裔婷、宋立在內,共計121件組精選作品,在3樓特展室展出至明年4月21日。其中,張祐綾的作品《肉販》取材自物產豐饒的傳統市場,肉攤上成串內臟展現市場生猛活力,堪稱台灣最棒風景之一,吸引民眾圍觀。

羅士修作品「芳茗茶席」。(記者董冠怡攝)

卓越獎得主陶藝家沈東寧耕耘陶藝40年,横跨實用陶與創作陶,偏好簡單有質感、親近自然的生活,亦喜好建築與設計,對他而言,陶跟其他媒材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陶必須是空心的,上面挖了洞,就會創造一個空間,有了裡面、外面,可大可小,而且產生容器的概念」,不僅是物理上的功能,還承載著時空意象。作品多以系列稱之,表達連貫體系,如心象系列、家系列、地景系列、藍染系列等,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及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等皆收存典藏。

張祐綾作品「肉販」。(記者董冠怡攝)

陶藝獎是羅士修第1個參加的比賽,「很興奮『芳茗茶席』獲得實用首獎殊榮」,起始技法為手拉坏成形,重視修坯細節、線條優美,「我就是跟別人差距那0.1公分」,並於創作中添加茶道元素與喜歡的花飾元素。幾年前曾萌生放棄念頭想先賺錢,但妻子與爸媽反對,鼓勵他「你都做到這種程度了,你的實力只是還沒被人看見」,謝謝家人一路支持。

王裔婷作品「被遺棄的重生化石」。(記者董冠怡攝)

創作首獎得主張祐綾作品主題多以內臟、肉塊為主,源自於製作陶藝過程中,需與創作者身體密切接觸而啟發,加上家庭背景、個人宗教信仰,將內省與自省轉換成創作的一部分,透過壓模與手捏成形,呈現身體自然曲線弧度,運用燻燒技法保留陶土光澤,使作品鮮活。「肉販」採傳統豬肉攤垂掛形式,表達現代社會中,每一個人宛如被按部位切割、秤斤秤兩計算價錢,如何在赤裸且待價而沽的情況下,找到生存核心價值,是與自己相處的最大課題。

宋立作品「暴風雨中的紀錄片」。(記者董冠怡攝)周純卉入選作品「蔻妮·吉娃」。(記者董冠怡攝)

以「被遺棄的重生化石」獲得新銳獎的王裔婷,作品以手捏、裝飾性技法表現,同時強調纖細度,諸多內容與環保、大自然有關,也因台灣是海島,連結性更高。她想傳達的是陶瓷器材質展現的美學,「經過燒製後質地多變,燒完之後打破、打碎,很多釉藥、石英或瓷土本身的斷面,質地跟肌理很有自己的美學」,還有自身以陶瓷器創作的這些年來,對它的喜愛及燒窯過程有趣之處。

陳庭怡入選作品「文字體ㄧ編號:變」(左)、楊詠喆入選作品「植覺」(中)。(記者董冠怡攝)黃偉茜入選作品「魂,不覺。」。(記者董冠怡攝)

另一名新銳獎得主宋立藉由陶瓷結合異材質打造出「暴風雨中的紀錄片」。他認為「陶瓷很難避免裡面是空的」,因此會思考如何運用內部空間,目前很多作品會先做出形體,然後替內裝設計角色、場景,融入創作者對物件的情感及當下情緒,化成一個又一個小故事,「我很喜歡在作品上留一些線索,讓看的人可以去連結自己的生命經驗,得出相似或不同的想法,創造出個人故事」。

圖為卓越獎展場一角。(記者董冠怡攝)

館方說明,台灣陶藝獎見證20多年來台灣當代陶藝發展軌跡,為當前最具有指標性的重要獎項。卓越獎採推薦制;實用獎、創作獎經作品影像初審(即書面審查)後,複審作品原件;新銳獎經作品影像初審,原作再親自簡報面談複審,每一組皆有5名評委。除了首獎作品,現場4展區另陳設特優、評審特別獎與入選作品,記者實測觀展約需1-2小時。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