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北科大百歲「一大川堂」修復完成,古實習工廠變身校史藝文園區

2024/11/22 16:55

北科大百歲「一大川堂」修復完成,校方打造成校史藝文園區。(記者楊綿傑攝)北科大百歲「一大川堂」修復完成,校方打造成校史藝文園區。(記者楊綿傑攝)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已有逾百年歷史,國內校園裡首棟鋼筋混凝土建築的北科大「一大川堂」,校方修復再利用建設成「校史藝文園區」,今(22)日舉行揭幕典禮,園區連結市定古蹟紅樓,並將榕園、鄰近教學空間一同翻新,展現學校除了科技創新外,活化古蹟的人文精神。

一大川堂興建於1918至1921年間,為北科大現存年代最久的校舍,也是目前唯一能見證北科大前身,台北工業學校「實習工場類型」的老建築。1930年火災受損,1931年以現代主義風格重建,2018年經北市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其修復及再利用工程於前年底啟動,今年5月完工。

北科大校長王錫福表示,一大川堂為國內校園裡第1棟鋼筋混凝土建築,最早做為應用化學科的實驗室,忠實反映了北科大立校的實作精神,先後曾供應化科、礦冶科、建築科、設計科、體育室等單位使用,不少師生、校友都在這裡留下回憶;他就讀礦冶科時,也在這裡上過好幾科的實驗課。

王錫福指出,經過多次設計工作會議,凝聚校內與校友共識,決定將學校最核心的位置、最重要的建築物一大川堂,室內規畫為校史館,延續北科大「誠樸精勤」的精神,同時藉由這個場域,希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與藝術涵養。

北科大校史藝文園區以一大川堂為核心,做為校史紀念展館、藝文展示空間,結合有形的建築空間與無形的歷史文化,展現學校不只是追求科技領域的創新進步,也希望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為歷史建築賦予新的面貌,成為教育下一代、永續利用活化的珍貴資產。

一大川堂的室內空間為校史館,涵蓋3個展區。第1展區北科大從1912年建校迄今的重要發展歷程,包括別具意義的台北工專紀念塔石塊,並利用XR互動裝置搭配校園模型,呈現校園地景變遷。第2展區為常設展廳,展出學校百年來的重要文物,包括台北工業學校時期的校徽鐵窗、校鐘、日治時期於一大川堂使用的機械教具等。

第3展區為特展廳,即日起至12月20日展出「根與路」,展覽首先由曾任台北工業學校校長、日本建築學者千千岩助太郎對台灣原住民建築的系統性調查開展;台北工業學校礦冶科見證台灣煤礦業興衰,反映能源轉型對社會的影響;北科大與菸業的連結則重現菸葉與農業社會的共同記憶。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