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那個太長啦!5位「問題兒童」各顯神通 12月大鬧北藝中心
《身為問題兒童的我,從一出生就成為這個美好世界的慢性病》由5名表演者等人共創,將於12月演出。(58KG攝、北藝中心提供)
〔記者董柏廷/台北報導〕由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主辦的第2屆馬戲節,將於12月推出原創馬戲作品《身為問題兒童的我,從一出生就成為這個美好世界的慢性病》。由編舞家陳武康、馬戲顧問周伶芝以及5位馬戲表演者,王健銘、朱宸祐、吳政穎、陳宥任和黃翊共同創作。
為何劇名要取這麼長?原來是經過內部討論和投票,最後由演員陳宥任想出的名字獲選,以劇場少見的長標題名稱,概括整部作品主題,試圖打破固有的框架,重新思考「正常」的定義。表演者們將透過對身體、心理和社會的深入探索,試圖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之處,也讓觀眾省思自己的「不一樣」。
表演者王建銘。(58KG攝、北藝中心提供)
作品概念陳武康表示,他從日常的健康檢查發想,探討社會規範、標準對每個人的影響,並以此發想作品內容,整部作品會以遊走式的方式呈現,「平常在街頭看馬戲表演,表演者都是在一個框框範圍裡施展技術,這次的演出沒有這個『框框』,觀眾可以更被這些表演籠罩和感受馬戲表演者的感受,近距離看他們的技術表演。」
周伶芝表示,與傳統馬戲強調技巧精湛不同,《問題兒童》注重表演者對自我身體和心理的探索。表演者們在訓練過程中,不斷地挑戰自己的極限,從失敗中學習。他們將這些經驗帶到舞台上,呈現出一個真實、脆弱,卻又充滿力量的自我。
馬戲表演是否也存在著一套固定的標準?什麼樣的表演才算得上是「好的」馬戲?陳武康認為,「這些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傳統的馬戲表演往往強調技巧的精湛和完美的呈現這部作品的表演者展現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失敗了可以重來,陳武康認為,正是這些不完美,才讓每個人獨一無二。因此作品中將能同時看到丑戲、雜耍圈、扯鈴、舞蹈等形式的碰撞與對話。《身為問題兒童的我,從一出生就成為這個美好世界的慢性病》將於12月13日至14日在北藝中心藍盒子演出。詳詢OPENTIX網站。
表演者陳宥任。(58KG攝、北藝中心提供)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