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那個被畫的「藍圍巾的男人」 馬丁.蓋福特反觀佛洛伊德的焦慮與龜毛

2024/11/29 16:48

畫家盧西安.佛洛伊德(左)、與藝評馬丁.蓋福特於畫家工作室合影。(鏡文學提供)畫家盧西安.佛洛伊德(左)、與藝評馬丁.蓋福特於畫家工作室合影。(鏡文學提供)

〔記者董柏廷/台北報導〕素以人物肖像與裸體畫像聞名於世的英國當代藝術家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1922-2011)其善於從生活中取材,偏好運用人的形象來揭露自我的內在現實,佛洛伊德的藝評友人馬丁.蓋福特(Martin Gayford,1952-),在倆人相識約莫十年之際,提出擔任素人模特兒的想法,遂開啟了一段雙向觀察的「創作」時光。

《藍圍巾的男人》是藝評家馬丁.蓋福特以報導式兼日誌文字,替盧西安所作觀察錄。他關注佛洛伊德的取材因緣、工作室的細節、作畫的習慣,以報導文學與藝術史交織的書寫形式,記下盧西安.佛洛伊德繪畫「肖像畫」的過程。

盧西安·佛洛伊德以好友藝評家馬丁.蓋福特為主角所繪的〈藍圍巾的男人〉。(鏡文學提供)盧西安·佛洛伊德以好友藝評家馬丁.蓋福特為主角所繪的〈藍圍巾的男人〉。(鏡文學提供)盧西安·佛洛伊德以好友藝評家馬丁.蓋福特為主角所繪的〈頭像〉。(鏡文學提供)盧西安·佛洛伊德以好友藝評家馬丁.蓋福特為主角所繪的〈頭像〉。(鏡文學提供)

盧西安.佛洛伊德出生於柏林猶太家庭,爺爺是知名的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為躲避納粹的迫害,11歲時舉家逃往倫敦,或許是因為如此的成長背景,早期的作品多延續德國新客觀主義的風格,以不帶投射感情的畫面表現,描繪對真實的追求。

盧西安.佛洛伊德,只畫能帶來靈感的對象,多數為他熟悉的親友,他花費大量的時間,與他們面對面、膝貼膝對坐,專注凝視他們的面容,一次甚至可長達8個小時,透過這樣的觀察,讓他得以摒除主觀的感受,全心描繪畫中主角的本質。

譬如日前於高雄市立美術館「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特展中展出的〈吸菸的男孩〉以藍色大眼、寬闊厚實的嘴唇,皮膚蒼白的男孩,面無表情地叼著一隻未點燃的香菸,臉部彷彿裁切過的大頭照,置放在小小的畫框中。他用平滑的筆觸,混合了油彩與蛋彩顏料,一層層地在銅板上塗抹出明確的輪廓線和充滿細節的色彩陰影,克制而冷靜地記錄下男孩的面孔。近距離的視角中,不表明個人身分及社會地位象徵,是他畫作的特色之一。

盧西安.佛洛伊德〈吸菸的男孩〉油彩、帆布,1950-1951。(鏡文學提供)盧西安.佛洛伊德〈吸菸的男孩〉油彩、帆布,1950-1951。(鏡文學提供)

藝評家馬丁.蓋福特雖身為被觀察的模特兒,但也具備記者眼光,透過《藍圍巾的男人》一書,窺探畫作背後的幕後故事。整本觀察日誌時間跨度從2003年11月至2005年4月,細緻記下從佛洛伊德關注外在的眼神、姿態,到注重人物心理內在心理變化,具現畫家與被畫者間有形與無形的交流。畫家以顏料創造人物肖像;馬丁則以文字記下畫家的藝術與生活立下想像圖景,透過馬丁的觀察,不難發現佛洛伊德的繪畫或也如攝影掌握「刺點」一瞬,挖掘出被畫者的「本我」,封存他們內在的真實樣態。

《藍圍巾的男人》馬丁.蓋福特著,趙琦譯。(鏡文學提供)(記者董柏廷攝)《藍圍巾的男人》馬丁.蓋福特著,趙琦譯。(鏡文學提供)(記者董柏廷攝)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