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我把它撕掉,他卻縫回來」文化部長李遠博物館小故事 曝人性與歷史溫度

2025/05/14 12:58

文化部長李遠出席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記者會。(記者董柏廷攝)文化部長李遠出席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記者會。(記者董柏廷攝)

〔記者董柏廷/台北報導〕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以「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為主題,強調博物館在社會劇烈變動下的角色轉型,文化部於今日舉辦記者會,除表揚專業優良博物館外,也集結9所國家級博物館,推出「博物館與科技應用體驗活動」,展現博物館結合科技的創新成果。

文化部長李遠現場致詞,分享自己與博物館的情感經驗。他提到過去曾親手撕毀一篇5,000多字的文章稿件,卻意外成為博物館典藏物件之一。「我從來不覺得有什麼價值,結果對方收到原稿時非常激動,還說會一張一張把它縫回去。」他笑說,這段經歷讓他驚覺,自己手上的日常也可能成為時代記憶的部分,後來他陸續捐出父親及自己的多件文物。李遠也幽默分享,當年為了不再上班而將所有領帶丟光,沒想到18年後因公務需求還得找回僅存的那一條。「這條領帶也具有歷史意義,今天我就是為了這場博物館記者會,特別戴上它。」

他認為,博物館的存在,是人類集體文明與智慧的象徵。「走進博物館,才能找到活著的意義。」他說,因為能看到別人怎麼活著。「幾千年前、幾萬年前的人怎麼活著,甚至你身邊陌生的人怎麼活著?」他也表示自己常為了一檔展覽,特地跑到台中或高雄,甚至安排出國時優先規劃博物館參觀行程。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