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這些臉看得起雞皮疙瘩!畫中人像活生生困在「白色恐怖」裡 綠島人權藝術季登場
白色恐怖受難者陳武鎮的〈虛擬巨惡〉與〈判決書〉系列作品。(人權館提供)
〔記者董柏廷/台北報導〕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於今(17)日正式登場,由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主辦,總策展人高森信男攜手策展人曾哲偉、張文豪,以「一四九海浬的時間:對抗遺忘」為題,聚焦1951年首批政治受難者自基隆港被押往綠島的歷史航程,透過藝術召喚島嶼的記憶與創傷,展期至9月21日,地點位於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
藝術家王德瑜於綠島人權藝術季展出的充氣裝置〈N22.40〉,作品靈感來自白色恐怖受難者蔡焜霖,象徵「在綠島海水中被擁抱的自由與愉悅」。(人權館提供)
本屆藝術季邀集來自台灣、海地、克羅埃西亞、香港、印尼、馬來西亞、越南等地共23組藝術家參展,展出錄像、裝置、繪畫、聲音與文件等跨媒材創作,以「渡海登島」為核心意象,反思地理與思想的雙重隔離,並以藝術實踐回應自由與人權議題。
邱子晏以影像作品〈臨天光〉重構白色恐怖時期的敘事結構,觀眾如置身審判空間,逼視權力的凝視與時間的交錯。(人權館提供)
高森信男表示:「藝術是對抗時間的劍柄,透過敘事延續記憶,讓歷史不被遺忘。」他也強調,相較於受難者曾經歷的苦難,策展時的辛苦僅是百萬分之一,藝術季旨在讓大眾感知民主得來不易。
展覽亮點之一為藝術家王德瑜的充氣裝置〈N22.40〉,靈感來自受難者蔡焜霖對自由的回憶。邱子晏則以作品〈臨天光〉編織影像與空間敘事,帶領觀者穿越白色恐怖歷史。來自馬來西亞的「龐克搖滾社」與綠島國中合作完成木刻共創〈獻給自由,希望的心〉,象徵反抗壓迫與跨世代的連結。
馬來西亞藝術團體「龐克搖滾社」以大型木刻版畫〈獻給自由,希望的心〉,描繪政治受難者的抵抗與夢想。(人權館提供)
另有白恐受難者陳武鎮〈虛擬巨惡〉與〈判決書〉系列作品,呈現記憶中的權力與創傷,提醒觀者審視權力如何塑造真相,並尋找抵抗遺忘的可能。此外,藝術季亦規劃導覽、共創工作坊、Podcast節目及與五間獨立書店合作巡迴書展,讓人權教育深入日常。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