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張開攝影之眼 「影像紀錄培訓班」保存台南風土
南市社區影像紀錄人才培訓班學員分組專題創作並進行外拍實作。(台灣南方影像學會提供)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南市社區影像紀錄人才培訓班10多年來,累積超過上百部影像,構建出見證大台南發展的常民記憶庫,從在地人自身視角出發,親自述說故事,才是真正張開生活中的眼睛,細膩地將台南映入眼底。
2024年社區影像紀錄人才培訓班,最佳人文紀實獎得獎作品《地平線的四草飼料行》。(台灣南方影像學會提供)
例如2024年最佳人文紀實獎作品《地平線的四草飼料行》,走過一甲子的四草飼料店,是四草第1家,也是目前僅存的1家。從飼料店販售的品項和盛衰,見證四草養殖的變化和地貌正在改變,觀光和建案興起,漁塭逐漸被填平,作者透過述說自家故事,記錄飼料店與逐漸填平魚塭間相依的關係。
2024年社區影像紀錄人才培訓班,家鄉紀錄手獎入圍作品《種善 眾行》。(台灣南方影像學會提供)
說到台南,大部分的人直接聯想到的不是美食就是古蹟,但你知道嗎,台南有個風景很溫暖又充滿愛。《種善 眾行》作品即呈現來自不同職業工會的志工,在放假休息日為弱勢房屋進行修繕,愛心種子慢慢發芽,10多年來成為大家一起行善的動力。
此外,《遺落之境 精忠三村》帶領觀眾看見消逝的眷村;《消失的堡壘》用鏡頭俯視倒退的海岸線。學員們所記錄珍貴卻消逝的影像,不只地景,也包含人文,《最後的守門員》是玉湖國小因少子化衝擊而消失的命運;《武動青春》側寫南市成功國中的武術校隊,面臨傳統武術文化難以延續的現實困境。
南市新聞處表示,「社區影像紀錄人才培訓班」的學員,在專業師資帶領下,課程涵蓋田野調查、計畫撰寫、拍攝實作到後製剪輯等完整系列課程。這些深入地方的影像成果,不僅豐富台南的文化面貌,並為台南地方文史、常民記憶留下見證。
南市社區影像紀錄人才培訓班課堂學員操作電腦情形。(台灣南方影像學會提供)
承辦培訓班的台灣南方影像學會表示,影音媒材成為人們表達與溝通的主要媒介,今年培訓班開始招生,報名至5月30日止。上課自6月14日至8月17日,藉由學員影像訓練,成為拍攝家鄉故事的好手,用影像聚焦更多在地感動的台南風光。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