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老倉庫變身靈感能量站!台北新地景「台灣文學糧倉」開箱 給創作腦滿滿補給
從日治穀倉變身文學據點,台灣文學糧倉坐落台北市中心巷弄間,低調展開新時代文學行動。(文化部提供)
〔記者董柏廷/台北報導〕老靈魂換上新皮膚藏身在台北市中心的老倉庫搖身一變成為「創作腦能量補給站」,是台北文學迷不可錯過的新地景。國立台灣文學館今(6)日正式啟用「台灣文學糧倉」,為文學與跨域創作者提供嶄新的交流空間,並推出多項培育計畫,以新據點為台灣文學創作應援,為台灣文化加值。
台文館表示,繼2021年啟用的「台灣文學基地」後,「台灣文學糧倉」是台文館管理的第3個文化空間,也是位於台北市的第2個據點。以「文學跨界.文字跨業」為啟用號角,台灣文學糧倉將肩負文學跨域與國際交流的任務,推動「文學跨域展演」、「創作者交流育成」、「國際對話平台」3大核心工作,致力探索文學在不同媒介與形式中的延伸與再創造,並擴大博物館與當代社會的對話,深化公眾對台灣文學的參與。
「文學沙盒」空間提供策展、講座、媒合等多功能用途,實驗跨域創作的新可能。(記者董柏廷攝)
台灣文學糧倉空間分為兩層,一樓設有「文學沙盒」、「文學跨域提案所」,供創作者交流、展示與提案。二樓的「文學展間」為策展主軸空間,「文學跨域舞台」則為展演、講座與跨域實驗的重要場域。整體空間設計呼應「糧倉」意象,寓意文學為思想的儲糧,更為未來創作儲備能量。
台文館表示,台灣文學糧倉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時期,戰後由糧食局台北事務所為管理各地集運的食米與物資,直到1999年停止使用。其後經歷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民族音樂資料館等單位短暫進駐,並於2016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為保留空間歷史脈絡,台文館以「豐饒」、「養分」的意象,期待以「台灣文學糧倉」命名,為來訪觀眾補充文學養分,也為台灣文學積蓄豐沛的創意儲藏。
首檔展覽「台灣與世界・以文學對望」融合展件與互動科技,探索文學的全球連結力。(文化部提供)
台文館指出,台灣文學糧倉將聚焦於「創作育成」與「文學跨域」,也為文學發展不同的形式與外譯找到各種可能性。除6月10日即將登場的「金典文學改編媒合會」外,目前正與阮劇團合作改編陳思宏小說《樓上的好人》,也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合作,期望從校園扎根,培養青年創作人才。
台文館表示,未來將以「一機關多館所」模式持續深化台灣文學的推廣。台南本館自2003年開幕迄今已20餘年,具備博物館研究、典藏、展示等完整功能,支持台灣文學知識體系的建構。而2021年開幕的台灣文學基地,以「文學日常」為號召,透過「作家駐村」等推廣活動,縮短創作者與讀者的距離,讓文學走入大眾的生活中。台灣文學糧倉則將匯聚跨域實踐的空間與資源,為文學創作與擴散提供新的想像。詳詢台文館官網。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