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台灣文化的關鍵時刻

2017/09/25 06:00

鄭麗君認為,要以國家隊概念進軍國際影視市場,應「提振內容力」並「建立產業生態系」。(記者胡舜翔攝)

就文化發展策略專訪文化部長鄭麗君

在「文化治理」的新思維裡,目前正是台灣文化的關鍵時刻。(翻攝自文化部網站)

為改善台灣影視業當前困境,文化部長鄭麗君上任以來提出催生影視工業、打造國家隊概念,現正積極推動「提振內容力」和「建立產業生態系」兩大工程,讓軟、硬體同時到位,留住台灣人才。除國家電影中心將轉型為行政法人之外,另也規劃成立「行政法人文化內容策進院」做為軟硬體兼具的大平台,在「文化治理」的新思維裡,目前正是台灣文化的關鍵時刻。

〔記者凌美雪、賀靜賢、吳琬婷、許世穎、鄧蔚偉/專訪〕

問:

近二年台灣電影創作養份其實頗為充沛,也有不少新導演受到國際影展注目,但整體台灣影視產業似乎仍面臨雙重虛弱的困境,不知部長的觀察如何?

答:

其實我去年上任以來就一直在思考怎麼重振台灣影視產業或內容產業,文字聲音圖像影像等元素統稱內容產業,我們內容產業面對的困境是產製量不足、人才流失、輸出入的失衡,面對這樣的困境,創意工作者都會感受到自己有豐沛的創意,但環境對他的支持不夠、無法實現夢想。我在看待這樣的困境,怎麼樣去重新打造發展的環境,讓內容產業發展起來,不讓民間覺得單打獨鬥備感艱辛。

從政府的政策來看,要做的是振興內容、提升內容力,更多原生內容的創發、打造產業的生態系,提升產質量,讓台灣說故事的能力發揮出來,這是我一個核心圖像,最重要是創造台流,形塑台灣影視文化在國際上的品牌。所以我們這十幾年來一直說羨慕韓流,我們也都希望可以參考韓流的發展模式,但我必須要說,我們可以學習振興產業的方法,但我們要對自己的影視文化風格有信心,也就是說我們要帶著自己的靈魂,要把握住自己的風格和特色,才能創造台流在國際上的差異。

在這樣整體的目標下,我們有幾個方向的努力,第一個是提振內容力,也就是讓更多原生故事產製,二是建立產業生態系,在這個生態系怎麼重建產業金融,促進投融資,打通國內外通路、建立品牌、善用公廣集團;提升內容力的部分,我們特別重視在地故事和文本的發掘,我們也在前瞻建設計畫裡的數位建設裡面,提出強化原生內容的產製計畫,這大概是第一次我們在國家的特別預算裡,有文化內容的產製計畫納進來。

問:

您曾提出兩個很重要的建議和概念,一是「把台灣的故事說給世界聽」,二是推動跨領域的IP合作。這是否就是台灣內容產業的建構呢?

答:

若我們從過去影視發展的歷程來看,去年是台語電影60年,其實在國片政策還沒推行之前,台語片就是第一代國片工業,後來到了解嚴前後的電影新浪潮運動,我們許多電影是風靡歐洲的;到現在的台片、台劇、台漫,其實「愈在地愈國際」的趨勢已形成。

以這股趨勢來看,我看很多重要作品的導演、創作者大多3、40幾歲,我稱之為「後解嚴世代」,台灣解嚴年代或之後成長的世代,5、6、7世代,像是《天黑請閉眼》的柯導、《通靈少女》導演、《麻醉風暴》、《花甲男孩》、台片有《紅衣小女孩》、《大佛普拉斯》等,後解嚴世代所爆發出來的創作能量。

這些人在文化大爆炸的年代中成長,在台灣在地認同越來越強,自我探索和認識愈自由愈開放,所以許多故事對於土地連結、生活情感,社會關係衝突探討,都是用很自由心靈去訴說,不管是正面還是批判,這些帶有新世代的在地認同、自由觀點,是台灣文化發展出來的獨特魅力,與中日韓是非常不一樣,這種台灣特殊的民主自由開放多元特質與深刻在地連結,用新世代語言述說的故事,具備和國際接軌的能力,是呈現「越在地越國際」的趨勢,也是台灣內容產業很重要的方向和能量。

內容力的創造力來自民間,那政府要做什麼?提升內容力的基礎建設!我們在科技計畫裡有提出文化內容科技運用創新產業領航旗艦計畫,創新文本,導入科技,說明了一種路徑,鼓勵更多原生故事,也打造國家文化記憶庫,有更多文化元素可以運用,像是場景,可提供創作者在創作時的參考,或是民間信仰,建立IP,可以是電視、電影、台漫、動畫甚至電玩。像是我們很羨慕寶可夢,但台灣本土其實有很豐富的妖鬼怪傳說,這其實都是IP的可能,例如「台北大空襲桌遊」。

問:

所謂「內容產業」還包含哪些內容?建構後可發揮什麼功效?

答:

國家做了十幾年、花了上百億建立數位典藏,目前有資料約有570萬筆,700個資料庫,但當時沒有開放、授權的制度,這些文化資料沒有進入教科書,缺乏文化再生產的概念,它是技術性的數位化,但最重要的是怎麼讓文化資料進入我們的數位生活,所以我要重建國家文化記憶庫。包含中研院、大學、國家文物乃至地方文化工作,將在地知識連結起來,建立一套可以「存、取、找、用」的資料庫,會有更多台灣文化進入創作之中,甚至是國際也可以取用。

內容上還有4K OTT跟ACG的計畫,過去追求速度跟技術,缺乏內容思考,因此新的前瞻計畫,更強化內容追求,這應該是台灣首次有政府提出ACG的計畫,輔導金納入動畫長短片,不過漫畫的創作工作者最辛苦,因此也提出漫畫輔導金支持創作者。

問:

如何建立產業生態系?文化部於今年舉辦了許多投融資論壇與媒合會,是否就是建立產業生態系的概念?

答:

就建立產業生態系的部分,如何讓產業環境更健全,其中最缺乏的是投資者,對於創投業者來說,雙方語言差的很遠,因此希望建立文化金融體系,讓雙方可以更專業、更有預期的去做投融資的模式。

另外,我們也協助產製業者,提出可被投資的完整企畫,因此我們成立「影視投融資專業協力辦公室」,從4月底掛牌以來,目前有130個顧問組成顧問輔導網,有超過70個案件進入協力辦公室,包括IP開發、產製計畫、也有平台進場,正積極協助資金媒合,包括民間資金投資和融資。

在融資部分,過去要貸款是很困難的,我們協調中小信保進場,未來要借貸,融資部分會給予7成的信用保證,但金融機構仍裹足不前,會要求擔保品,導致很多導演拿房子去抵押,所以,我們現在希望建立用預售合約可以當作擔保品,或是請金融機構提出完工保險的產品。未來希望1億元以上的製作計劃,由政府協助購買完工保險,直接補助7到9成,政府要求金融機構推出完工保險產品(過去沒有);另一部分是政府資金投入,年初有說60億的國發基金,第二期已經有匡列20億正在進行,目前正在準備第三期,有40億要再繼續進場,帶動民間資金1:1的比例,希望可達到120億。

問:

可否就「影視投融資專業協力辦公室」進一步詳釋?

答:

在專業協力辦公室裡,我們是個陪伴機制,來協力製作計劃創發的過程;而整個製作環境改善了,你就有更多資源導入前置作業,前置作業愈完整、拍攝過程才能愈準確,來達到預期的品質。台灣過去導演都很辛苦,邊拍邊找錢。我希望在前端就讓導演有資金,像是國際級的大製作在前製期就很充足,創作人才之外,也有更多組成穩定的團隊、製作公司的成長。

再來是企業的模式,過去很多一片一公司,那未來透過投融資,不僅投作品、也投製作公司、行銷公司,讓更多不同人才投入。

生態系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個大平台,讓所有資源整合,我們先建立「影視投融資專業協力辦公室」,但這是個短期的運作模式,我們希望能盡快成立「文化內容策進院」,類似韓國振興院這樣的行政法人,行政院已初步審查了,院長也把法案列入優先審查,看立法院這個會期能不能通過,明年趕快成立起來,未來策進院就會作為國家隊的大平台,來和市場協力。

但我仍建議行政院在數位傳播建設上強化本國文化傳播權的戰略目標、也就是說我們把市場建立好了,但也有可能裡面流通的都是他國文化內容,所以還是要鼓勵本國原生內容的生產,鼓勵內容重塑、才能掌握國家話語權,在國際間形成文化品牌。

此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數位匯流時代的通路,除傳統電視電影通路,網路國際的通路也很重要;電視劇透過NCC推動自製率,政策已上路。網路通路部分,我們也邀請國內OTT業者組成OTT策略平台會議,補助國內OTT業者進入國際,希望他們也能將台灣的節目內容帶出去,積極往國際發展。

問:

文化內容策進院與國家電影中心行政法人化的用意為何?另外,今年全國文化會議總結時,您提到修改公視法為公共媒體法,不知目前計畫與進度如何?

答:

行政法人可結合專業社群,以中介組織推動,可從人才、研發、資金到市場拓展進行文化內容產業振興工作。

至於公廣集團的角色,其實是政府最可以著力的,公視已經發揮約略的產業促進角色,但一直缺乏公廣集團的整體思考,我們沒有真的存在公廣集團,我們有的就是公視法和華視公股處理條例,這法治基礎太弱了,我希望修訂公視法,以未來導向思考,因應數位匯流時代,重訂公共媒體法,把公視、華視、央廣、中央社等,都納進來。

在數位匯流時代,政府應該支持一個即時互動的多平台公共資訊服務,也要把本國文化傳播權的概念放進來,讓公共媒體成為內容產業界的策略夥伴,在數位時代攜手開拓具國際市場性的內容,打開影視輸出的產製規模,建立台灣影視內容的國際識別度,並在數位匯流趨勢中,強化公共性與國際性。

台灣民主自由是我們最大的優勢,當世界想要了解亞洲,我們比中國更值得信賴,以台灣的外交處境,我也積極建議行政院要有一個大的公共媒體的願景。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