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文化施政的實踐哲學

2019/04/02 06:00

賴清德出席新書發表會。(記者趙世勳攝)

用行動帶來希望:賴清德的決策風格

南美館開館營運,總統蔡英文(右5)與前行政院長賴清德(右4)一同揭幕。(資料照,記者劉婉君攝)

賴清德卸下公職出現在南美館2館戶外,吸引民眾搶拍合照。(資料照,網友提供)

記者凌美雪/專題報導

南美館已成台南文化新地標。(記者凌美雪攝)

編按:

賴清德認為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是記錄台灣史前文明的重要根據地。(資料照,記者萬于甄攝)

2010年,賴清德當選第1屆台南直轄市市長,展開百年古都的還錢大作戰。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財政拮据的條件下,古都文化建設不僅未被犧牲,市府一邊還債,竟還一邊完成了量體居全國前3大的現代美術館興建工程,2019年1月,南美館正式開館,充分體現這位政治人物「用行動帶來希望的決策風格」。

過去8年來,賴清德總共擔任7年台南市長及1年多的行政院長,期間曾出版《看見未來:賴清德的新政實踐》,做為第1任台南市長的施政成果報告;而綜合第2任台南市長與500天行政院長施政經驗的新書《用行動帶來希望:賴清德的決策風格》,則於上週正式發行。當社會普遍都只聚焦在「初選怎麼打」的議題之際,我們發現,新書內容竟有頗重的分量是在談「文化」。

在台灣當今政治領袖裡,賴清德對歷史文化的重視遠勝其他政治人物,由此可見一斑。我們摘錄書中兩個關於文化的篇章,在此精簡呈現。

點燃文化火種 照亮台灣

除了醫師形象之外,較少人知道,賴清德很重視文化和文學,並以實際行動實踐。《用行動帶來希望:賴清德的決策風格》作者採訪了台南美術館榮譽董事長陳輝東,提到賴清德還是立法委員時,就時常參加台南市的藝文活動與展覽,關心台南的文化事務,有關籌設美術館的講座都會參加,即使跑了一整天行程,仍清楚且條理分明分析相關議題。

台南知名藝術家郭柏川在60年前就倡議,台南市要有自己的美術館。過去幾任市長上任之初,也都宣示要興建美術館,但都不了了之。

台灣知名畫家陳輝東於是主動向賴清德提出文化建言,興建南美館成為賴清德競選市長的政見,並於上任後即宣布正式成立美術館籌備委員會,邀請陳輝東擔任召集人。陳輝東好幾次問賴:「真的要蓋嗎?」賴清德跟他說:「陳老師,你不要再問了,我有辦法克服經費的問題,市府也有能力自己編預算來蓋。」

賴清德力行實踐的作風,讓陳輝東甘心做了8年的籌委會召集人,讓美術館從無到有逐步規畫完成。雖然行政院同意補助台南市建美術館,但當時是國民黨執政,補助經費遲遲沒有下來。賴清德事後回憶,他公開宣示過,如果中央要協助,他會興建美術館;如果中央不補助,他也會自己興建。因此他決定市府自己籌錢,編列20億元預算興建。

2016年民進黨執政後,行政院原先答應的8億元美術館補助經費,才由文化部撥下來。但台南市政府對美術館的投入,從未因經費拮据而有任何折扣。2016年11月,文化部正式核准,台南市美術館設立為行政法人,這是全國第一個行政法人美術館。賴清德對美術館的重視,即使他已離開台南市擔任行政院長,還是很關心美術館的籌建進度。只要回到台南,一定抽空去看美術館,但都選在晚間。陳輝東說,有一次賴清德約他半夜12點去看美術館,因為他認為白天到處都是人,人家會說他去視察。

賴清德的從政哲學,就是「實踐」,而非喊口號。因此他在市長任內另規畫了「5大文化園區」,包括左鎮菜寮化石文化園區、水交社文化園區、新化大目降文化園區、赤崁文化園區、噍吧哖事件紀念園區。除了保存文化、促進觀光發展,也是「台灣主體意識」的落實。

另外一個記錄台灣史前文明的重要根據地——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也在賴清德積極爭取,由行政院核定預算,2016年開始興建,2018年底完工展開試營運。賴清德非常重視這個館,因為這見證南島語族的發源源自台灣。

台灣的近代史也從台南開始,賴清德說,台南的近代史可分3個時期,赤崁樓、安平古堡等重要古蹟,記載荷蘭人在台南活動的紀錄;億載金城、大天后宮等是明清時代治理台灣的歷史痕跡;2011年在安南區開館營運的台灣歷史博物館,則記載了台灣的庶民文化與島嶼生活。每一個遺跡都和台灣的歷史息息相關,因此有必要活化再生、保存和推廣。

台南市政府將風格多元的特色建築整合,形成文化設施密集的園區,也帶來大量觀光客。台南這個城市,就是以不同的空間訴說台灣的歷史,這也是賴清德強調「台南是認識台灣歷史之窗」的原因,亦是賴清德在兩屆市長任內,為台南建構出的完整歷史文化建設。

文化台灣 讓全世界都看到

台灣不僅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從各種考古與出土文物可以證明,台灣人的祖先在5千年前就已發展出種稻和農耕生活。賴清德認為,台灣不是只有漢人從中國移民來台的近代400年歷史,還有遠古的史前文明以及南島語族,台灣不是文化的邊陲之地,也不是漢文化的附屬。相反的,台灣是重要的文化發源地。

賴清德並沒有排斥中華文化,更沒否認中華文化對台灣的影響,他說,「不論血統為何,耕耘文化生活的地方,就是故鄉。」但他強調,「荷蘭和西班牙文化、中國文化、日本文化,乃至戰後影響台灣的西方文化,一直到近年來新住民帶來的東南亞文化,都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只有涵括成為台灣的文化養分,沒有排除,也沒有所謂『去中國化』的問題,因為文化不斷融合、吸收演化,才形成今日獨特的台灣文化。」

不同時代留下來生活在這座島嶼的台灣人,不見得有相同的過去,但卻擁有休戚與共的未來。因此,雖然台灣和日、中兩國來往密切,賴清德在市長任內還是堅持正視歷史,設立「噍吧哖事件紀念園區」,目的就是要讓台灣人在多元的歷史遺緒中站穩腳跟,與任何國家交往,都能不卑不亢。

「台南市長任內的文化治理經驗,正是賴清德展現其理念的通衢。透過「台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自治條例」此一全國唯一的城市文化憲章、計畫的執行,以及加入「世界歷史都市聯盟」這樣的歷史都市國際組織,台南在賴清德帶領下,開始自信前行。」

因為帶著「台灣文化主體性」的使命,賴清德在閣揆任內,非常重視文化建設,將「文化台灣」列為建設國家5項目標的第一項。並要求各部會首長推動政策時,應具備文化高度的思維,讓文化真正在社會深化扎根,建立台灣的主體性。

賴清德說,政府應該照顧到各族群的文化,並發揮兼容並蓄的精神,台灣文化才會更深厚。台灣因為多元文化融合,成為一個非常包容友善的社會,這也是台灣的軟實力;台灣的思想自由、創作自由與開放的民族性,才能讓文化創意成為重要的產業輸出。

賴清德指出,應繼續推動「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以有形的文化資產帶動城鄉新風貌,並協助各地方政府結合在地文化特色,將文化結合產業、農業、觀光及生活,邁向文化台灣,也讓世界看見台灣。

《文化基本法》草案 推動文化興國

巧合的是,昨天立法院討論的《文化基本法》草案,即賴清德任內行政院院會通過,是我國文化政策的重要里程碑,將確立文化發展的基本方針,彰顯我國文化與價值內涵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保障國人自由創作與表達及平等參與文化生活;未來透過《文化基本法》的施行,在尊重文化多樣性、自主性及創新性的實踐過程中,可以逐步凝聚台灣的文化價值,推動文化興國。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