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plus】〈健康頻道〉玩手機 也能變健康

2020/08/18 05:30

文/張適恆

一對情侶或夫妻正在餐廳用餐,他們的交談不時被擺在餐桌上的手機打斷,有人把這個狀況稱為「數位時代的4人約會」(兩個人加上兩支手機)。這是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注意力變成了一種相當稀缺的資源。曾幾何時,手邊任何有螢幕的東西都可以代替傳統的電視,真正的兩人約會(沒帶手機或是關機)幾乎已經不存在。

行動健康裝置可以幫忙監測健康狀態,隨時量測自己的心率和心跳。(資料照,記者廖雪茹翻攝)

行動裝置跟網路讓資訊容易取得,帶給我們不少便利,但負面的影響也不少。

一份倫敦大學的研究顯示,手機上癮程度愈高者,每個禮拜浪費掉工作時間,以及個人生產力的喪失都愈多。另一項韓國研究則發現,愈愛玩手機的人,運動時間愈短。

此外,當你在下班後使用太久的手機來處理公事,隔天的職場表現會受到不良的影響,且若前一晚又睡得不好,隔天在職場上的自制能力會損壞得更嚴重。

1980年代開始,學術界開始將上述現象稱為科技壓力症(technostress),指的是人類因為快速進步的科技,適應不過來,一時無法用健康的方式來利用這些新科技。一般來說,對科技比較熟練的人,這種壓力感會比較輕微。現在,就帶你了解幾個醫學界跟科技界的重要發現,讓你了解並充分利用手機這類行動裝置,為自己的健康大加分。

〈Check Point〉善用行動裝置 為健康大加分

1.盡可能將手機用於社會化用途:

所謂的社會化用途,是指利用手機在網路上跟其他人互動,例如在Facebook、Instagram、微博、Twitter 上面,跟他人真實的互動,或者是收發電子郵件。而非社會化用途則是使用手機做一些不涉及跟他人互動的事,例如閱讀電子書、瀏覽網頁、玩遊戲、看影片。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發現,那些焦慮跟憂鬱症狀比較嚴重的手機使用者,往往都花比較多的時間在非社會化用途上。所以,分清楚手機的社會化跟非社會化用途,並有意識的將時間分配給前者,非常重要。

最後提醒一下,光只是上去社群網站看其他人的動態而不發文(俗稱「潛水」),要歸為非社會化,對心理健康是沒有幫助的。

2.讓手機鍛鍊你的大腦:

注意力停留在手邊的工作有點久,大腦開始疲乏了嗎?這時你可以選擇一些需要思考跟專注力的手機小遊戲,試著活動一下大腦的其他區域。

最好的休息不是放空腦袋,而是平衡你的大腦活動。今天開始,不妨刪掉那些漫無目的的手機小遊戲,考慮一下益智類的APP。

3.讓手機跟穿戴裝置追蹤你的健康:

適度地使用手機跟行動裝置的資料蒐集功能來追蹤運動、飲食、周遭環境,以及健康指標,不但可以幫助個人更了解自己,還可以運用資料來精確了解環境跟行為是如何影響健康。

舉例來說,如果你希望每天都可以走上7500步甚至是一萬步,現在手機跟穿戴裝置都可以輕易做到。在這個稱為行動健康(mobile health; mHealth)的新興產業裡,應用持續推陳出新,目前幾個主要的應用領域包括孕期、減重,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病。

幾個市占率較高的特定應用包括Fitbit、Apple Health、GoogleFit、SamsungHealth。它們除了計步,還可以監測睡眠、計算噪音,以及紫外線暴露量、評估運動效果、計算飲食卡洛里等等。

分清楚手機的社會化跟非社會化用途,並有意識的將時間分配給前者,非常重要。(資料照,路透)

4.讓手機提醒你動起來:

我們都知道久坐是慢性病的重要原因,也都很清楚該是站起來動一動了,但常常這件簡單的事情就是做不到。這時候,手機或智慧手錶的提醒功能就可以派上用場了。一份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的研究顯示,若利用手機來提醒坐太久,如果人們可以因此增加約25分鐘的每日活動時間,等於一個禮拜就少了近3個小時的久坐時間,其實相當可觀。

5.讓手機引導你冥想:

這聽起來是不是很衝突,手機竟然可以幫助你冥想?當然,這裡的先決條件是你真的有冥想的意圖。我們如果可以讓大腦處在每個當下,就有辦法把身心狀態調整在最佳狀態。不要懷疑,手機會是你最佳且長伴身旁的引導式冥想導師。今天就下載一個適合你的APP,你會發現冥想其實不太難。

此外,許多職場會採用開放式空間的設計,我們許多時候也需要「獨處」在人聲吵雜的公共場所,這時戴上你的耳機,讓這些冥想APP幫助你專注,對工作效率絕對有很大幫助。

6.緊急情況下,用手機叫救護車:

英國格拉斯歌大學曾分析了超過35萬份的救護車報案紀錄,發現那些用手機報案的案件,比起使用桌上電話,會有比較好的結果,像是到院後必須住院的風險下降18%,患者當場死亡的風險則下降23%。

其實不只是叫救護車,國外不時有被行動裝置救了一命的案例。例如,幾年前國內報紙曾經報導過,一位美國人被蘋果手錶偵測到心律不整,緊急送醫後才發現是嚴重的冠狀動脈阻塞。

行動裝置跟網路讓資訊容易取得,帶給我們不少便利,但負面的影響也不少。(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達人小檔案〉張適恆

專長生活型態醫學、慢性病治療、以及急重症的處理。以上三者,恰好就是一個人由完全健康,逐漸進展到亞健康,以及疾病的三部曲。希望幫助每個追求健康人生的你,不但讓疾病遠離你,更能夠脫離亞健康。著作《急診科醫師的沒時間健康法》(新自然主義)即將出版上市。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