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plus】〈食尚筆記〉煨 小火慢滋味

2022/03/05 05:30

讓菜做好後還能繼續加熱,又不損風味的方法只有「煨」,既保溫又蓄味。(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文/梁瓊白

作菜的人最難掌控的是上菜的時間與吃飯者到齊的時間契合,有時菜做好了,吃飯的人還沒到,眼看著菜要涼了的心情,比人到齊、菜還沒做好還急。吃飯還是人等菜,比菜等人好,不然怎麼都覺得上館子的菜比在家做的好吃呢,那是因為在餐館都是菜上桌馬上品嘗,當然比在家菜上齊了才吃要美味。

天氣涼的時候,菜也涼得快,要想吃熱菜,除了可以回鍋加熱的湯,一般菜都是蓋上蓋子摀著,加上任何已熟的菜只要回鍋,風味都會縮減幾分,所以要讓菜做好後還能繼續加熱,又不損風味的方法只有「煨」,既保溫又蓄味。

所謂煨,就是將已經燒好、並完成調味的菜,在容器中繼續小火加熱,讓食物保持熱度且更入味的烹調法。

為了防止繼續加熱時容器內的食物縮小或乾澀,一定要保留適量的湯汁,容器最好是能保溫的陶瓷材質或砂鍋,全程必須小火加熱。

〈急不得〉小火伺候 食材才入味

說到小火,很多人以為將瓦斯爐的火調到中間爐心就叫小火,其實火力只聚集在爐心一處,長時間的加熱還是會使鍋內的湯汁快速揮發、口感更加軟爛的。

正確的煨,是火苗一致的平均點狀,這樣受熱才均勻,由於食材已經是熟了的,便不需要再大火燒,如此才能控制食物的熟嫩度,即使繼續加熱也不致影響口感,例如煨雞湯、煨獅子頭、煨牛腩、煨海參等等。

需要時間軟化的食材一定要先燒好才煨,所有烹調過程靠的是前段的燒煮,後段的煨只是在保溫狀態下,讓食材更入味。

如果全程都只靠煨,是不足以短時間內讓食物軟爛入味的,不過除了耐久煮的食材外,要短時間入味可食的也有,那食材就必須是易熟快煮的,例如淮揚麵食中的「蔥開煨麵」、「黃魚煨麵」,就是短時間讓麵條入味又不過於軟爛的做法。這道麵食的烹調時間不長,燒好後再用小火煨,主是要讓蔥和開陽的香味或黃魚肉的鮮味慢慢融入麵條中,使兩者合而為一,做法雖簡單,口感卻豐富,不同於其他麵食的風味,靠的正是煨,湯汁不多、時間也不長,味道卻非常有特色。

即使繼續加熱也不致影響口感,例如煨雞湯、煨獅子頭、煨牛腩、煨海參等等。(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肉嫩湯鮮〉湯汁多寡 決定菜色定位

一般來說,煨的食材以耐久煮的肉類居多,帶骨的材料例如雞塊、排骨、鴨肉切小塊;不帶骨的肉最好切大一點、厚一點才不會在煨的過程中縮小,加上煨都是與調味料一起加熱,其中帶有鹹味的鹽、醬油容易使肉質纖維緊縮而變得乾澀,切大塊些再以小火煨才不會。

至於煨好後湯汁的多寡要看那道菜的定位,色淡味鮮當湯喝的湯汁就多些,例如雞湯、魚湯;湯汁少又濃油赤醬的就是菜了,例如蹄筋煨海參、煨蹄膀之類。湯類的容器大都用比較深、隨時可以再端回爐子加熱的鍋,而菜肴類為了展現成品的全貌,就用深皿或有深度的菜盤,免得湯汁流洩,共同點是兩類菜肴都是先大火燒煮再小火煨,才能呈現肉質滑嫩、湯汁鮮腴的最佳風味。

在名著《金瓶梅》一書中有一段情節,描述西門慶的妾室宋蕙蓮擅長做豬頭肉,能用一根柴火把一個處理乾淨的豬頭肉加上調味料,燒得酥軟入味,博得眾人的讚賞。所謂的一根柴火燒到酥軟入味,正確的說法就是先燒後煨,剛開始燒的柴火必然火力強大,此時鍋中的豬頭肉隨著火力熟軟,但當火力慢慢轉弱時,柴火的餘溫仍在,正好將湯汁中的調味料慢慢沁入肉塊內,因為柴火不會一直旺火燃燒,當火焰褪下後,溫度也慢慢降低,正好用來將豬頭肉煨得軟爛入味。

如此既不需再加柴火,又能將火力用到極致,這是古人發揮煨的最大功能,現代人用的無論是瓦斯爐還是電爐都能隨時調整火力,比起前人用柴火更能掌握時間與火力,當然也能讓食物的色香味煨得更得心應手。

「白菜滷」,也是煨出來的好味道。(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台菜好滋味〉白菜滷 也算煨菜

台菜中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道料理「白菜滷」,也是煨出來的好味道。

先將白菜炒軟,再加入各種配料、調味後慢慢煨煮入味,菜名雖是滷,其實跟滷沒有關係,反而細火慢煮、愈煮愈入味好吃的手法,正是煨的最佳詮釋,只是說法不同罷了。

而有些煨好的菜湯汁微稠,有的較稀,除了水分的多寡,靠的是食材中的肉、皮在加熱過程中產生的膠質,也有的是勾芡,例如白菜滷的蔬菜沒有膠質,就可以用勾芡來讓湯汁微稠,當然不加也可以,這都是「煨」的特質。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