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從世間想像鬼道與地獄道─南美館「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

2022/07/03 05:30

「殭屍展」變成「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簡稱,但其實展覽內容比「殭屍」豐富很多。

文.攝影/記者凌美雪

人類對於未知與死亡的想像,產生憂慮與恐懼,因此寄託於祭儀,如此日積月累變成信仰與習俗,並逐漸形成一種文化;藝術家從這些文化元素裡找到創作靈感,透過文字、音樂、繪畫或空間裝置等形式抒情,這就是藝術與文化的關係。

在此論述基礎下,由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與台南市美術館共同策畫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內容觸及人們對地獄的想像、鬼怪與幽魂的傳說,以及不同地域文化對於降魔收妖驅鬼的習俗等。試圖從美學視角,初探亞洲人對地獄與幽魂的想像。

展場內泰國鬼節服飾色彩繽紛華麗。

而因為1張宣傳照,涵蓋這麼多內容的主題策展被簡稱為「殭屍展」,實在不能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至少妖魔鬼怪幽魂們多少感到委屈;但從「很多人因此第1次進到美術館」的角度來看,這個令人驚奇的發展,倒也不算壞事。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 - Jacques Chirac, Paris)於2018年推出「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由該館亞洲文明部策展人朱利安.盧梭(Julien Rousseau)策劃,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數個世紀以來亞洲對於鬼的恐懼與想像。該展於國際交流展覽第1站就是此次與南美館的合作。

由於原展覽主要呈現日本、泰國與中國的傳奇鬼怪和地獄觀念,因此,南美館展覽團隊取得法方同意,加入具台灣文化特質的內容,邀請國內9位藝術家參與創作,同時向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借件,包括宮廟、祭祀等相關文物,尤其全套《十殿圖地獄掛軸》首度公開亮相,十分難得。

台史博《十殿圖地獄掛軸》全套首度曝光。

4展間3大主題 只看殭屍太可惜

展覽於4個展間分3大主題呈現,多數採台灣藝術家作品與凱布朗利典藏對應展出,讓台灣的亞洲觀點與法國的西方觀點並陳與對話。

第1展間作品皆以台灣視野呈現對於「地獄的想像」,入口即藝術家顏忠賢於台南限地創作,隱喻人間就是持續不斷發生的〈地獄變相〉;然後是姚瑞中於台灣各不同宮廟拍攝蒐集人死後下地獄受審判處刑的各種畫面,集結成拍立得轉三頻道錄像作品〈地獄空〉;台史博的《十殿圖地獄掛軸》全套由第一殿展陳到第十殿,連法方來台的工作人員都十分好奇仔細觀賞。

姚瑞中作品〈地獄空〉,有很多台灣人對地獄審判的想像。

第2主題「遊返的鬼魂」,在第2展間先展陳凱布朗利博物館典藏的日本鬼魂繪畫、文物,與台灣藝術家描繪的傳說鬼故事主角相對應。

日本文化中的鬼,有的頭上有角、身穿虎皮纏腰布、手持棍棒,像來自黑社會的形象,以幽默或討喜的演繹轉化恐懼,比如惡魔公仔、狸貓公仔、河童等,都非常可愛。連台灣也多少受到日式美學影響,如白衣長髮的女鬼形象及南投妖怪村等。藝術家黃千倫一系列水墨紙本「鬼怪」畫,更是可愛得不得了。

藝術家黃千倫一系列水墨紙本「鬼怪」畫。

阿岩、林投姐與娜娜 日台泰3大知名女鬼

談到日本鬼怪,自然想到身形修長且面容慘白的女子,如《東海道四谷怪談》的阿岩、《怪談雪女》、《七夜怪談》山村貞子等,都被譽為日本幽冥界的巨星。展場中還特別以3分鐘影片介紹江戶時代女鬼阿岩的形象,怎麼從故事生出造型,成為繪畫,又演變到浮世繪版畫、之後進入劇場,後來產出電影、電視、廣告、動漫,這個形象變成符碼,成為動漫裡有人性的妖怪、女鬼、貓女、雪女等,有了人性的善惡,甚至有時候比人類還善良……

日本畫家井口華秋(1890~1930)以彩墨、絲綢描繪的〈幽靈圖〉。

然而,日本的幽靈最初形象是極哀怨的,在1、2百年前許多畫中的幽靈都沒有腳,因為藝術家認為幽靈跟土地與社群是沒有連結的,生前帶著慾望與怨恨,死後又沒有被好好祭拜,因此徘徊在人界與陰間。台灣能與阿岩相提並論的,應該就是鼎鼎大名的「林投姐」了,一系列台灣藝術家張季雅所繪的「台灣妖怪系列」插畫,就包括林投姐還有虎姑婆、魔神仔等,都相當精采傳神。

台灣藝術家張季雅「台灣妖怪系列」插畫〈虎姑婆〉,2017。

「遊返的鬼魂」意指亡者若出現在人間引起騷動,通常是死因有違常理或遭暴力致死,且家屬未遵照禮俗將之安葬。在怨恨驅使下,為討回公道或實現未完的人生,遊蕩在兩界之間,迴返糾纏生者。日本最知名是阿岩、台灣是林投姐;到了第3展間將看到的,就是泰國的鬼界明星幽魂娜娜(Nang Nak),傳說難產而亡的娜娜,丈夫因戰爭長年在外,直到戰後歸來竟未察覺眼前的妻子已死,這段靈異故事被改編成許多恐怖電影,甚至有供奉娜娜的廟宇。

3分鐘影片介紹江戶時代女鬼阿岩形象的演變。

驅鬼收妖還是靈魂出口 幽魂狩獵尋回平靜

泰國還有一種特殊的「古曼童」雕像,在最後一個展間「幽魂狩獵」中展出。若以台灣人想像可能會以為是嬰靈,但就策展人的說法,「古曼童」其實是守護天使,一種護身符的概念。傳說源於一個將軍的小孩死掉了,因為有妥善供奉,有一次將軍在戰場征戰時聽到小孩的聲音,結果就一直打勝仗。

泰國特殊的「古曼童」是守護天使。

「幽魂狩獵」通常指除魔斬妖驅鬼等,人們透過喪禮和祭祀來使死者安息、撫慰逝去的魂魄,並引導其轉生。或透過複雜深奧的宗教儀式,借助宗教的力量擺脫精神及心靈上的恐懼,藉以驅趕鬼魂。此區即展示不同地區的宗教儀式與物件如符咒、法器、配件等,當然,熱門的殭屍就在此展間,而相對的,則是色彩繽紛的泰國鬼節服飾,據說現在已發展成盛大的觀光節慶,有幾分美國萬聖節的味道了。

若說文化像燦爛的星空,藝術就像是經過淬煉於其中閃耀如星鑽的寶物,它有很多折射面,可以讓觀眾從不同角度去看。南美館展覽企劃部主任莊東橋說,美術館一直希望能用心看待台灣土地的文化,因為有了主體性,才有辦法與外國對話,一方面看西方怎麼看我們亞洲,另方面回應不同觀點,「也很感謝法國用很寬闊的心胸接受我們這次的展示方式,未來這個展覽若巡迴到別的國家,說不定也會把我們的選件納入其中。」

凱布朗利委託泰國藝術家阿努邦‧湘土恩創作的〈敵對者〉,以僧侶衣服布料繪畫拼貼成一幅畫,藉此諷刺泰國僧侶的世俗化與商業化,脫離了原本佛教對修行的追求,因此畫兩個僧侶跌入地獄,成為餓鬼,彼此廝殺、爭奪。(南美館/提供)

獨家專訪凱布朗利博物館「地獄與幽魂」策展團隊

礙於疫情所阻,凱布朗利博物館策展團隊僅有展覽巡迴負責人Déborah Lévy女士來台,做為法方代表處理台灣布展事宜溝通聯繫事務,同時接受本報獨家專訪,其中關於策展理念與策略部分,則委由Lévy女士代為轉達並取得館方回應。

.凱布朗利博物館的亞洲收藏與策展策略,為何會選擇「地獄與幽魂」主題?

2006年開館的凱布朗利博物館,與羅浮宮、奧賽及龐畢度並列法國4大國立博物館,也是全世界唯一聚焦探討其他國家文化的博物館,收藏關照其他文明的發展。不僅典藏具有歷史性的古老文物藝術,也時常收藏當代作品與當代文化文物,比如2020年收藏了台灣紙紮藝術作品,預定2023年於其館內常設展出。

思考特展方向定位時,考量市場競爭,要在巴黎眾多的展覽中脫穎而出,必須有當代思維,凱布朗利有豐富的亞洲民俗收藏,如何與當代文化與現象呼應,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也因此產生「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覽,探討人類對未知的恐懼與想像。

.站在歐洲人觀點,如何看亞洲的鬼怪風俗?展覽在法國展出時的回響?

此展在巴黎展出4個月,約20萬人次參觀,是5年內最轟動的展覽,雖然有極少部分認為不適合兒童,但大部分觀眾都帶著很開放的態度觀看展覽。

亞洲恐怖電影在歐洲與法國非常受歡迎,因此本展最初其實是想對亞洲的恐怖電影與擷取自其中的藝術創作致敬。我們不會解釋這些幽魂,畢竟其自身已有自己的特殊文化與牽涉個人信仰;我們反而透過敘述這些故事與展示這些影像,讓觀眾能有不同的觀看角度看待亞洲幽魂文化豐厚的歷史脈絡。

.對於在台灣還沒開展就造成轟動,有什麼看法?

凱布朗利博物館感到非常興奮與開心,雖然有自信會受到歡迎,但沒想到會在開展前即造成轟動。很開心與南美館的合作與館方對展覽品質的要求,將台灣文化與藝術創作拉出文化交流的層次。最重要的是呈現出文化為藝術創作的源頭,透過文化,藝術表現更為深厚,這是凱布朗利博物館與南美館共同重視的價值。

凱布朗利博物館策展團隊展覽巡迴負責人Déborah Lévy女士(左)與南美館董事長蘇憲法。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