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 董柏廷/為文學在台北找個家 - 「共繪台北文學藍圖──百位文化人的城事提案」活動首日

2022/07/29 05:30

「共繪台北文學藍圖――百位文化人的城事提案」第一場。左起:鍾永豐、廖咸浩、郝明義、陳芳明、黃碧端、王榮文、廖玉蕙、單德興、張曼娟、許悔之。(《文訊》/提供)

編輯室報告:

各界期盼已久的「台北文學館」,將從《文訊》「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現有規模出發,成立「台北文學館籌備處」。《文訊》於6月27至7月1日,邀集一百位文化人發聲:「我們為什麼需要一座台北文學館?我們想要一座什麼樣的台北文學館?」今日刊出活動精華片段之側記,期盼文學的台北,得到一處可停泊的港灣。

「共繪台北文學藍圖――百位文化人的城事提案」第二場。左起:詹正德、高柏園、張鐵志、連明偉、張娟芬、李瑞騰、李奕樵、陳昭珍、黃宗慧、陳蕙慧。(《文訊》/提供)

★★★

第一場來賓完成砌磚儀式。(《文訊》/提供)

側記◎董柏廷

「共繪台北文學藍圖――百位文化人的城事提案」,6月27日下午3時到5時;晚間7時到9時,邀請許悔之、王榮文、郝明義、張曼娟、陳芳明、黃碧端、單德興、廖玉蕙、廖咸浩、鍾永豐;陳蕙慧、李奕樵、李瑞騰、詹正德、黃宗慧、高柏園、張娟芬、張鐵志、連明偉、陳昭珍等人,一同談論「台北文學館之想像與實踐」。

砌一座文學堡壘,讓文化在其中激盪

主辦單位現場請每位文化人將簽上姓名的紅磚接力堆砌,象徵百位文人傳承文學與台北文學館砌磚成形的模樣。許悔之擔任首場主持,引言喬伊斯《都柏林人》的句子:「如果有一天都柏林這座城市被摧毀了,人們也可以憑藉我的小說一磚一瓦地重建起來。」有感於台北市文學資料的典藏豐富,亦為現代文學重要起源地,卻遲遲未有一座文學館接納,北藝大主任祕書鍾永豐感到急切,認為此館應參考現代博物館的基本條件設置,「第一有足夠大的空間、第二能容納各個文學研究者進入研究、第三能夠推廣各式活動,促使文學、藝術與其他文化交流、第四須於交通發達的地方。」

在社群媒體、串流影音發達的年代,該如何突破文學的局限性?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強調「跨域」概念,提出「『為』文學跨域推廣」與「『以』文學跨域推廣」。他認為,「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世代閱讀文學,必須做許多跨域推廣,而無論Netflix占據多少追劇時間,好看的戲劇還是需要以文學底蘊發揮。文學作品轉換成圖像一樣精采,希望文字跟圖像的激盪也能在文學館裡發生。」遠流出版社董事長王榮文透過個人曾駐柏林文學協會,與台灣作家駐村寫作經驗為底,想像台北文學館有朝一日,也能廣納世界百川成為交流的節點,「可以邀集各國翻譯台灣文學作品的譯者,駐台北文學館展開交流,甚至也能與國際版權結合。」

打造一座國際閱讀城市,讓文化永續發展

作家張曼娟回憶起八○年代的閱讀盛世,當年「暢銷書排行榜」首次面世,也是勇闖文壇的她被大量目光關注的時代,「那時第一名到第十名都是女作家,甚至在副刊上引起了一番論戰。」她以此為引,期盼台北文學館辦特展時能從八○年代切入,同時提到自己與《文訊》社長封德屏曾經參與新聞局舉辦的外縣市參訪活動,返程時,公車拋錨,兩人在公路上等待救援車來時,封社長揮手的背影,「只要封姊登高一呼,一定會打造出一台非常夢幻的大車帶著我們繼續向前奔馳。」同為作家的廖玉蕙表示,自己十多年前便參與建館的諮詢,卻都「但聞人語響,空說不建館」,她對於台北文學館的特色如何有別於其他地方的館舍,提出了四個提案,「第一,希望它成為一個典藏最豐富的文學館,《文訊》已有的文學資料彙編,便足以具有代表性。第二,希望是活動力最強的文學館,在《文訊》舉辦活動的基礎下,將台北文學季併入文學館活動,必然有加乘效果。第三,必然是台灣最佳與讀者參與度最高的文學館。第四,將是與世界接軌最密切,且最前衛的文學館。邀請更多國際級文學家前來台北,進行跨界活動。也同時布局兒少文學,成為地方特色。」

政大台文所講座教授陳芳明以自身文學經驗分享,回顧自己回台灣的九○年代,原是黑名單的身分,在開放多元的時刻返抵台灣至政治大學任教,並著手書寫《台灣新文學史》,內心五味雜陳,「台北文學館的構想,雖然是遲到了,但終於還是到了,期望未來能成為研究、儲存文學的地方,且會更恰如其分地呈現文學樣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華民國筆會前會長黃碧端便透過國際教科文組織(UNESCO)每年選出一座代表性的閱讀城市為例,探析對於台北文學館的想像,除了都柏林外,愛荷華更是她曾經佇留過的城市。「愛荷華大學有一個國際作家中心,是由聶華苓女士與她的先生創立,台灣作家受到中心邀請有機會出國,進行與其他國家的文人作家交流活動。」每座城市各自在文學裡有不一樣的記憶與特色,她亦期許若台北文學館成立後,台北能有被選為「閱讀城市」的一日。

中研院歐美所特聘研究員單德興從時/空切入,「台北文學史從頭縱觀,可以談談作家的傳承,並且與時俱進舉辦活動。橫向連結,可以與其他縣市合作,讓台北這個國際城市,逐一呈現有容乃大的中間位子。」他更提到台北文學館若能站在《文訊》既有的基礎上,便能讓現代文學與文化永續發展。台大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長廖咸浩,語重心長給出兩句期望:「為了散落的星群/為了流浪的時間」,剖露自己長年的期許。出生萬里的他,自陳自己是一名被文學啟蒙的漁村小孩,「我就是散落在不知道哪裡的星星。」他偶然在重慶南路讀到《幼獅文藝》的詩專題,走進了文學的迷宮中,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文學館能夠發揮的強大功能,就是把零碎散落的各地星星匯聚一起,更可以將文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連結起來,在推廣上將會更深刻。」

成就一座心靈綠洲,讓文學主動跨出去

第二場由出版人陳蕙慧接棒主持,她表示期待看到台北城市在喧囂之餘,能有一座心靈綠洲,「文學是舟筏。編輯與閱讀推廣者就是擺渡人,將他們送到每一個徬徨、痛苦與挫敗的心靈裡。同時也容納各式各樣的聲音與實驗在其中遊樂。」

小說家李奕樵,首先提出「出圈」概念,他觀察到,在當代社群媒體時代,各種領域都有積極爭取曝光時間以及跨域的想法,隨著載體的發展,文學更被擴展,文學更能成為實境活動的文本,甚至是影視劇本與IP的根柢,文學人更能主動給出幫助,成就產業更好的願景,「文學永遠都不是故步自封的藝術,文學永遠都是大眾的藝術。」接著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李瑞騰,欣聞台北文學館籌備消息,更期待它成為一座政府編制內的實體館舍。他遺憾目前台灣各縣市文學館缺乏典藏,與研究聯展,因此籌備的第一要務即是「典藏」,「核心典藏與周邊空間需有高規格的標準,讓台北文學館能真正成為一個如美術館的附屬機構,進而達成展示、教育、典藏、研究,推廣等功能。」

有河書店店長詹正德,透過經營在地書店的經驗提案,「在淡水開實體書店,整天在網路上面宣傳淡水相關的人史相關消息,長久吸引到非常多人關注淡水發展。因而,台北文學館若有足夠藝文空間,也能讓獨立書店進駐,除了賣書,更能如紀州庵般承載在地特色宣揚的功能。」書籍所負載的文化價值,提供各種思考,一如眾人對於台北文學館的期待。前台師大教務長、現任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館長陳昭珍極力推廣「書香社會」,將閱讀推廣視為終身職志,她以自己篳路藍縷,推廣圖書館自動化、改造公共圖書館空間、培養閱讀教師的心路歷程,鼓勵台北文學館的建置工程,「大家不用太沮喪,圖書館的處境不會比文學好,但可以看到整個台灣各縣市的圖書館,在努力規畫之下,一棟比一棟漂亮。事在人為,只要付出行動並妥善策略,就有辦法創造一個新的文學館想像。」

整理過去記憶,便能看見將來

台大外文系教授黃宗慧從教學現場感受到文學式微,透過更廣義人文學的危機與觀察因應之道,同時她也注重動物保護議題,「兩個領域非常類似,一直會聽到聲音說『你做什麼都沒有用』。但即便有巨大的聲音不認同所為之事,依然會有很多人抱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在崗位上思考能做什麼事。台北文學館能夠成為不只是文學與文化人的精神堡壘,透過各種活動設計,推廣給圈外人,讓非文化人被它的亮點吸引,並且發現人文價值的美好。」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高柏園認為,「有了機器人後,我們開始會問人性是什麼?基於這樣對人性的召喚,觸發思考,是『一個人』覺醒的開始,也就是文學最好的時代。」在建設館舍方面,他認為典藏的任務交由圖書館,文學館使命於「創造人類永恆性」,其二,在於開拓市場與生活共振,其三,更應該是得以創造財富的「商場」。他亦期望「台北文學館能成為具有實驗勇氣的地方」。

文學若是容器,其中蒐藏最多的便是記憶。作家張娟芬說,「整理過去的記憶,自然就會看見將來的方向。」那也是文學的價值所在。她也做橫向連結,連結社會運動的眼光,留意邊緣,「文學可以發展出新的眼光,更深層看到本質。」因此,她將視角拉高,認為應該「以國家規模去思考台北文學的資源與意義,並且能成為其他城市的後盾」。作家連明偉以泰國曼谷TCDC創意及設計中心借鑒,「那裡將商業與藝術準確結合,具有常態展、圖書館、策展新主題,更開放給每一個人。文化力量可以滲透到資本主義的世界,同時,商業行為根基於文化跟藝術,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最後,《VERSE》雜誌社社長張鐵志認為辦雜誌與文學館有相似的理念,其要旨在於:記錄、倡議、創建平台,讓更多文化與人們在此交流,「更重要的是它將在城市中變成一個『宣言』,讓研究、乃至觀光,都可以在此時代的這座城市中發酵。」●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