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光明與黑暗之間的抗衡-南非視覺藝術大師肯特里奇版魔笛登台

2022/11/19 05:30

中歌院藝術總監邱瑗(右起)邀藝評家謝佩霓及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峻郎,舉辦《魔笛》座談。(記者凌美雪攝)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莫札特的最後一齣歌劇《魔笛》,自1791年首演至今231年,衍生出各種對應不同時代背景與詮釋角度的版本,台中國家歌劇院今年邀請到南非視覺藝術大師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執導的《魔笛》版本,12月15至18日演出。

肯特里奇版《魔笛》的夜后扮相。圖為2018年東京新國立劇院演出劇照。(攝影寺司正彥,台中歌劇院提供)

《魔笛》故事描述王子塔米諾與捕鳥人在歷經重重考驗後,成功營救公主帕米娜,並恢復日夜秩序。莫札特在通俗的劇情架構中,巧妙結合義大利正歌劇、喜歌劇、德國民謠與宗教音樂等形式,勾勒出角色的鮮明性格;劇中充滿共濟會「追求自由、平等、智慧與啟蒙」理念與符號,也成為學者研究18世紀歐洲社會階級與政治發展的資料。

中歌院藝術總監邱瑗昨日北上,邀藝評家謝佩霓共同介紹這齣當代藝術家的《魔笛》新解。邱瑗表示,肯特里奇以獨特的炭筆素描動畫創作手法享譽國際,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南非籍藝術家之一;肯特里奇長期關注南非種族隔離議題,他將《魔笛》時空背景搬到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晚期,在原劇角色設定下,結合光影運用與暗箱原理翻轉故事的解讀視角,隱喻啟蒙時期烏托邦理想背後的殖民悲歌。

謝佩霓進一步分析,肯特里奇曾說,這齣歌劇蘊含「啟蒙時期光明與黑暗之間的抗衡」與「音樂的力量」兩大主題,一開始便將製作核心放在打造與主題相應的舞台場景和視覺圖像,耗時一年半以炭筆繪製舞台佈景,將大量符號與圖像逐格翻拍製成動畫影像,用黑白線條勾勒出劇中光明與黑暗、良善與邪惡、權力與控制間的對立關係。

謝佩霓指出,莫札特身為共濟會的會員,作品中暗藏了許多3的密碼,比如愛的關係有夜后與大祭司的愛恨交織、王子與公主、天地與萬物眾生,三重共構出的宇宙;肯特里奇也提出了「三重時間」的見解,將原著的埃及背景,轉移到啟蒙與攝影術發明的維多利亞時代,又呼應了他成長的南非種族隔離時期,「舞台上以蛇腹相機分隔出暗房與成像,觀眾身處於相機之外,而莫札特的音樂則是光。」詳詢官網(https://reurl.cc/33Oyx0)。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