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 張讓/薄核桃樹知道

2022/12/08 05:30

圖◎阿力金吉兒

◎張讓 圖◎阿力金吉兒

家附近有些樹,每天來去看見,從沒認出是哪種樹,直到B說那棵薄核桃樹好像快死了,或這棵結了好多薄核桃果,我才知是什麼樹。

我喜歡吃核果,最愛花生,從小吃到大,其次是薄核桃。

第一次吃到薄核桃是許多年前,到安娜堡第二年。應一個美國朋友邀,到他紐奧良附近父母家去過耶誕。在那裡吃到了好些從沒吃過的食物,如紐奧良出名的傳統秋葵濃湯(gumbo)和淡水蝦(crayfish)。

一天吃到一種非常香的核果,問朋友母親才知是薄核桃。她轉身帶我到廚房,一指料理台上一個大玻璃罐:「你愛的薄核桃,儘管吃!」我喜歡朋友母親,灰髮、高大、熱忱、爽朗,似乎是個有頭腦有主見的婦人。多年後聽到她的死訊,我便想起她的親切溫暖,以及當年她給我寄的一箱英文童書,本本好看,永遠銘記在心。

那幾天裡,我果真不斷「搶劫」那玻璃罐,愛吃到不顧不好意思。還吃到薄核桃派,是南方節日必備的傳統甜點。主料薄核桃,加上大量紅糖,烤成深褐色,鑲了金色酥皮,讓人垂涎。極香,也極甜,吃幾口就甜到骨裡,是南方人情和生命力的滋味。從此愛上薄核桃,只是比花生貴許多,並不常吃。多年後經濟寬些,秋季薄核桃上市才買一大袋烘烤來吃。一年在我的美國南方烹飪書裡找到一個薄核桃蛋糕食譜,稍加修改(糖減量、蛋白打發)試做來吃,比一般蛋糕緻密,甜得恰好,入嘴滿口香,就做了那一次。此外從一個好友學到薄核桃蔓越橘麥片甜餅,香脆帶甜酸,非常好吃,不過也難得做。

搬到南加後,每到結實季節,前院車道上時而可見破薄核桃果殼,十分納悶,後來散步路上常見烏鴉銜了核果飛過才恍然大悟。那之後若早晨還沒起床,聽見屋頂什麼東西如叩門咚咚響然後嘟溜溜滾落,便知是烏鴉「手筆」。烏鴉(尤其是大烏鴉,raven)十分聰明,知道運用環境或工具來破開核果殼,譬如丟在馬路上讓汽車碾過,或從空中丟到屋頂上滾落。

美國苔蘚學家羅賓.金摩柔(Robin Wall Kimmerer)的《編香草》是本少見的書,從副題〈原住民智慧、科學知識與植物啟示〉便可知。她以微帶抒情的文字回顧個人和部族往事,描繪生活與植物的密切關係,並以森林學家身分解釋其中的科學與智慧。每篇談一種植物,由個人記憶出發擴展開去。第一篇從香草開始,其次是以薄核桃為主角的〈薄核桃議會〉,進而論述與家族歷史的淵源。

她出身美國五大湖區的波特瓦投米印地安部族(Potawatomi),先人住在密西根大湖畔,多樹林草原花鳥蟲魚,是個生活的好地方。白人來了侵占土地,將他們一趕再趕,一代裡遭受三次驅逐。先從威斯康辛州,在士兵槍口之下走上「死亡徑」(Trail of death),到了堪薩斯州保留地。不久白人又覬覦他們土地,再度被迫走上流離之路,最後到了奧克拉荷馬州。

是在奧克拉荷馬州,她的先人在河邊驚喜見到一簇簇薄核桃林。那時祖父還小,一天他和幾個小孩出去找吃的毫無收穫,無意間踩到一顆硬物,拾起發現是薄核桃,剛好是結實季節,滿地都是。可是沒袋子也沒籃子可裝,只好綁起褲腳,裝了滿兩腿回家。薄核桃高含蛋白質,相當於「窮人的魚」,還飽藏大量油脂和維生素,是寶貴的營養來源。不像我們當零嘴吃,他們把薄核桃放在粥裡煮,撈起浮到表層的油脂做成奶油。

薄核桃英文字pecan,來自印地安說法pigan,意指所有核果。

不像一般果實如橘子蘋果年年結果,薄核桃結實並不規律,常一年豐收幾年無產。更奇的是集體結果,整個薄核桃樹林一起,彷彿大家互通訊息一呼百應。金摩柔的先人深知薄核桃這獨特「作風」,說這些樹「知道」,好似它們有知覺。可是科學家不以為然,這裡她寫下了驚人的話:「科學假裝純粹理性,完全客觀,是個觀察獨立於觀察者之外的求知系統。然而卻武斷認定植物無法溝通,因為不具備動物用以傳聲的語言機制。」身為科學家而對科學發出這般指控,可見感受之深。

她進而解釋,現在森林學家已知植物有自己的溝通法,一來可藉空氣傳送化學物質示警或吸引昆蟲,二來藉地下根鬚與蕈類菌絲組成溝通網路,合作交換養分與訊息。所以植物始終在「說話」與「交談」,無須口舌。植物學家推論,薄核桃樹之所以同時行動,在集體大量結實以確保餵食眾多動物以後,仍有殘餘核果生長成樹延續後代,大家都受益。當年她的先人在堪薩斯州再一次面對強迫遷徙時,部族長老開「薄核桃會議」討論,試圖解決究竟該效法薄核桃樹團結同心,還是各自為政走各人的路。

我因愛吃薄核桃而特別細讀這篇,沒想到背後是沉痛歷史。她寫到族人一次又一次走上離鄉放逐的路,多少人與物失落途中。死去族人的墳不見了,倖存的卻失去了本名。她的曾祖母原名莎努特,意思是風吹過,給白人改成了夏洛特。金摩柔並不呼天搶地而平靜交代事實――勝過任何控訴或雄辯。

頭一篇〈編香草〉裡,她講了個五大湖區印地安部落間流傳的創生神話「天女下凡」,說古早以前一片汪洋,懷孕的天女握了一把生命樹的枝子從天旋轉而下,降落途中有各種鳥獸相助托載,最後落在一頭烏龜上。她以海底的泥巴在龜背上造了大地,也就是烏龜島,種植天上帶來的植物,造了一座大花園,並生子繁衍後代,成為人類之母。她不但是人間第一個園丁,還留下了一套指南,教人怎樣種植與愛護土地,以及怎樣善待鳥獸萬物。

也許因此北美原住民只取所需,而不荼毒濫用趕盡殺絕。迥異基督教文化自命人為萬物之靈,役用生殺由心的作風。

有趣的是,金摩柔將「天女下凡」神話對照《舊約聖經》的伊甸園神話,感受大不相同。同是人類之母,天女備受愛戴尊崇,而帶給人類智慧的夏娃卻受上帝詛咒逐出伊甸園。以印地安文化的眼光來看,她為夏娃叫屈抱不平。

我一向對印地安文化好奇,尤其是和大自然的關係。幾年前去遊約書亞樹國家公園,在遊客中心買了本《美國原住民智慧》,讀到他們的倫理道德與天人觀,深有感觸寫了〈和酋長散步〉,聽取酋長的教誨。最獨特的是他們的土地觀,對原住民而言,土地來自天賜,不屬於個人,更不能買賣。因此對金摩柔族人,土地仿如父母家園,個人的生命和尊嚴源自於它,失去了土地便等於失去一切。

土地不是財產不能買賣,對基督教世界,尤其是活在買賣與消費中的現代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金摩柔也指出,在原住民觀念裡,人類是生物界的老么,動植物是我們的老大哥老大姊,有許多可啟發的地方。換句話說,我們都是一家人,合力撰寫地球生態這部大書,而不是人類的獨角戲。

相對,現代人,尤其是美國人,在資本主義至尊和科技萬能之下,久已習慣呼風喚雨予取予求,盲目追逐更多更大更快更新,不可能接受謙卑節約,更不用說尊重其他生物善用水土了。如今生態已嚴重破壞,而野心鉅富更孜孜追逐下一站:太空!

一次課上,金摩柔要學生舉出一個人類有益生態的例子,沒人舉得出來。她大為痛心,因為他們只見到破壞。

每讀美國原住民歷史,看他們一切胼手胝足,緩慢艱辛卻又充滿愛心,不免想起我們古人詩句:「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現代人正是這樣,不知盤中每口食物皆辛苦,不知水龍頭裡的水滴滴來自遠方,不知萬物有序不能任意強迫加速,也就不懂忍耐愛惜反省。這時來談挽救幾乎太遲,然不挽救就真的無救了。

最新研究在新墨西哥白沙漠國家公園發現的原始人足跡,確定早在兩萬一千年前到兩萬三千年前人類已在北美洲狩獵遊逛,遠較先前理論估計的一萬一千年前古老了許多。果真這樣,印地安人的過去更加久遠,我們對他們的歷史更需要重新想起。

金摩柔並不喜歡薄核桃,只有感恩節家人團聚才做薄核桃派,感謝照顧先人。現在兩代以後,每年幾天家族回到奧克拉荷馬祖父殘留的土地上,九族人一起烹煮共餐追懷往昔,夜晚圍火舞蹈尋找家園。她漫步薄核桃林間,回想祖父當年。

感恩節前夕,這篇文字讓我嘴饞薄核桃派,不過是自己做,糖放得很少,濃香微甜,讓人吃了一口就停不下來的金黃寶貝。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