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城市散步】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高雄、屏東、台東

2023/05/21 05:30

奈良美智出席「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特展開幕。(©YOSHITOMO NARA 2021,資料照)

文/林諺廷

奈良美智「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十年巡迴特展,首站在高雄,藝術家不但親自出席開幕,更趁此停留台灣19天。此前即曾多次造訪台灣的他,此次選擇深入島國東、南隅的高雄、屏東、台東,且讓我們跟隨著藝術家腳步,走訪那些意外的景點;藉著藝術家雙眼,看見台灣的深處。

奈良美智於2015年來台旅遊時拍下的照片。(©YOSHITOMO NARA 2015,資料照)

高雄 領略山區人文風光

奈良美智此行從高雄開始,以高雄結束。開幕行程後,他沒有往觀光客偏愛的市區商圈、夜市、愛河,或是旗津、駁二、西子灣而去,而是前往高雄山區的旗山、美濃,最後上行至甲仙、那瑪夏。

旗山老街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資料照)

旗山最出名的老街早在日治時期就已成形。當時糖業發達,帶動地方發展,以糖廠車站為中心,老街街區漸趨熱鬧;後經街長倡議興建洋樓,遂成今日所見巴洛克式立面、石拱亭仔腳(騎樓)特色。老街左近的舊鼓山國小同樣以「和風洋魂」的建築風格予人第一印象:校門處的大禮堂,牆面雪白,搭配三連拱門及圓拱窗,造形十分優雅。原為供日人就讀的小學校,戰後先後歷經改名、遷校,原址現已被指定為市定古蹟,並改為「旗山生活文化園區」,呈現旗山過往種植香蕉、甘蔗的歷史,為旗山的昔日風華留下見證。

舊鼓山國小(旗山生活文化園區)入口處雪白的大禮堂。(資料照)

來到美濃,若想感受純正的客家氣息,可以走一趟原鄉紙傘文化村、美濃客家文物館、美濃民俗村,也可前往台灣第一座由作家推動成立的文學博物館──鍾理和紀念館,懷想笠山農場風光;若想從舌尖上感受客家文化,則不妨一學奈良美智,往美濃林家粄條而去,不只炒粄條出名,古早味豬腳、冬瓜封、高麗菜封、炒野蓮等客家名菜也頗具水準。

甲仙除盛產芋頭、竹筍,近年來更飄起一股咖啡香。仙豆咖啡店由薛彥成一手創立,他從農業門外漢,到養地3年、不灑農藥、使用自行調配的有機液態肥、記錄不同烘焙條件帶來的風味差異,耗時7年,終於開發出自家的咖啡風味。口碑傳頌,許多饕客不遠千里而來,就連奈良美智都忍不住一口氣喝了兩杯。

那瑪夏則是全台每年螢火蟲最早現身之處。經過20多年復育,現於3至4月舉辦那瑪夏賞螢季,提供遊客3條賞螢路線。奈良美智抵達時只得見一點星火,沒遇上滿天螢光熠熠的場面,讓他大歎可惜──但或許,帶點遺憾的旅行更令人印象深刻也說不定。

那瑪夏賞螢季時的賞螢步道。(資料照,觀光局提供)

屏東 巧遇排灣族傳統婚禮

奈良美智的屏東行充滿野心,一路從屏高交界處的下淡水溪鐵橋,直抵最南端的鵝鑾鼻燈塔,幾乎橫越整個屏東。下淡水溪鐵橋乃日治時期落成之鐵路大橋,全長1526公尺,橫跨高屏溪連接兩縣。完工時為亞洲第一長橋,號稱「東洋第一大鐵橋」。1992年除役後,成為唯一被列為國定二級古蹟的火車鐵橋。今日橋下為波斯菊花田,花季時火車行經新橋掠過花海,甚為壯觀。

鵝鑾鼻燈塔。(資料照,航港局提供)波斯菊盛開時的下淡水溪鐵橋。(資料照)

南到枋寮,奈良美智沒有錯失體驗台灣傳統信仰的機會。枋寮廣澤府五龍寺信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初期的康熙年間。起初是供奉吳、池兩府千歲的「濟興堂」,戰後廣澤尊王諭示分靈降駕,接替兩位千歲,最終「廣澤府五龍寺」於1972年正式落成。近年來,五龍寺也積極透過社區參與、返鄉子弟及文化菁英,推動廟宇功能轉型;其結合傳統與創新的醮事科儀,也受到日本民俗學者關注。

五龍寺舉行的五朝祈安清醮祭典。(資料照)

繼續南下牡丹,牡丹社事件紀念公園值得一探。牡丹社事件是近代台灣被捲入國際勢力角力的濫觴,園區內不只有事件介紹立牌,亦於去年設立事件中帶領族人作戰的阿祿古(Aruqu)頭目父子雕像。鄰近相關景點尚有石門古戰場(紀念碑)、石門峽谷,遊客可親臨歷史現場,遙想台灣站在歷史轉折點的時刻。

阿祿古頭目父子雕像。(資料照)

向來喜愛台灣原住民文化的奈良美智,來到排灣族人口占多數的牡丹,竟正好趕上循部落習俗舉行的婚禮。傳統的排灣族婚禮不只新人打扮華麗繁複,就連聘禮的計算方式都十分講究。重視階級秩序的排灣族,會在婚事前詳細確認雙方的家庭階級,甚至是所居部落間的山川河流數量,以提出相應的聘禮,此一過程費時數月。排灣族婚禮的另一特色則是盪鞦韆,以此象徵女子聖潔,且不論貴族平民都可上鞦韆,是女性特有的權利。有趣的是,根據奈良美智的推特貼文,他遇到的這對新人,女方的頭飾以日治時代的銅錢裝飾,男方則是使用早已滅絕的雲豹毛皮。

奈良美智巧遇的排灣族新人。(取自yoshitomo nara/奈良美智(@michinara3)/Twitter)

台東(蘭嶼) 感受族群邊界與流動

沿台九線北上,又一次,奈良美智穿越整個台東:不但去了台九沿線的卑南、鹿野、關山,台十一線的市區、成功、長濱也沒錯過;往返東部兩條主要公路直抵台東北境後,甚至還安排了兩天的蘭嶼短遊。

蘭嶼風光。(資料照,台東縣政府提供)

在台東南端的台九線上,奈良美智先後造訪了公路邊的「山地人祖先發祥地碑」和卑南的利嘉部落,深入體驗卑南族文化。該石碑所在處為卑南族傳說中的祖先起源之地巴那巴那樣(Panapanayan),時至今日,仍有部分部落會在每年清明前後於此舉行祭祖儀式;惟卑南族各部落的起源傳說略有差異,因此並非所有部落皆是如此。奈良美智則是繼排灣族婚禮後,又一次巧遇原住民重要儀典。

在巴那巴那樣舉行祭祖儀式的卑南族人。(資料照)

至於利嘉(利卡夢,Likavung)部落,曾為台東卑南族人口眾多的大部落。部落內知名景點包含道路兩側記錄部落生活的彩繪壁畫、見證部落歷史的百年茄苳樹,沿利嘉林道上行,除有機會一窺諸多保育類動物身影,更有觀景平台可一覽台東平原風光。奈良美智亦在部落頭目伉儷的陪同下,前往利嘉國小,參觀去年重建完成的部落傳統聚會所「巴拉冠」(palakuwan)。巴拉冠是利嘉部落重要的公共空間,具有訓練與教育男子、舉行紛爭排解會議等功能,此前因種種歷史因素消失近70年,能夠再次面世對族人意義重大。

利嘉部落頭目(右二)出席巴拉冠重建完工慶賀典禮。(資料照)

北上鹿野,鹿野神社所在的龍田村是日治時期台東製糖會社私營的日本移民村,神社亦由其出資建造,成為當地信仰中心。戰後神社被拆,漢人移民在旁改建崑慈堂,主祀瑤池金母;今日所見神社為2014年在其遺留基座上重建而成。一方神社卻隱然是台灣近代移民歷史縮影,也難怪同樣對族群邊界與流動十分關注的奈良美智特意造訪。

鹿野神社。(資料照)

關山的「里壠驛」是舊關山車站,原為糖業軌道,擁有百年歷史。車站外觀最大特色是兼有日本農家風格與曼薩爾式屋頂的設計,和旗山老街、舊鼓山國小的「和洋混合」式建築風格相似,卻是東台灣少見。2017年與日本關山車站締結為姊妹車站,目前則是規畫為具歷史意義的遊憩空間。

里壠驛(舊關山車站)。(資料照)

從山線轉入海線,奈良美智在旗魚、柴魚聞名全台的成功漁港飽餐一頓,也去了同樣知名的三仙台。多數人或許知道「三仙台」之名源於八仙中的三仙曾在此休憩,但對阿美族來說,這裡則是「Pisirian」,意為「牧羊之地」,相傳守護神海龍「及發烏安」居住於此,守護部落的資源永續。

三仙台。(資料照,東管處提供)

搭乘風浪搖晃的客輪前往蘭嶼,奈良美智租了輛摩托車吹風、看海、閒晃,巧遇拍婚紗照的新人、為見到佇立海邊的山羊而欣喜。

或許,這就是奈良美智一直以來最喜歡的旅行的模樣;正如他從不認為自己是百分之百的藝術家,只是將生活中積累、感受到的一切傳達出來──旅行就是他的生活,生活也是一場旅行,一如他此行途中在推特上的有感而發:「旅行之所以有趣,是因為遇到的人對自己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在某種程度上,你遇到的人是你自己的鏡子。」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