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家庭plus.柴米油鹽】奉獻也是種承擔
圖/張慰慈
文/張慰慈
圖/張慰慈
十多年前,我剛回國就職的是當時很負盛名的設計公司,又正逢畢業季公司招聘新人,因為老闆年輕又有才幹,吸引了不少剛畢業的青年來應徵,而老闆總希望我在複試的最後一個環節替他把關。
然後發現了一個怪現象,常會碰到一些來自名校,十分優秀但在傳統教育制度裡長大的孩子,對著擔任面試官的我一開口就說:「我希望能進來公司學習,一定會很努力,請給我一次機會。」這時我內心都為他惋惜,也深知這是填鴨式教育下造就的模範乖寶寶。
這時,我總會忍不住問他:「所以你會付學費給公司嗎?還是你目前能貢獻什麼給公司?不然公司為什麼要付薪水,還要讓你來學習?」這一問常讓面前的青年啞口無言,然後我就會看到在面試區附近旁觀的老闆掩著嘴大笑地轉頭離開。
坦白說我對傳統華人家庭的教育方式,一直不敢苟同。這種過度謙卑帶來的表達方式,隨著社會進步,變成了一種陋習,不但阻擋了孩子真正樂觀進取的生活態度,從這裡也感受到華人世界舊觀念的冥頑不靈。
很多時候,關於學習這件事要做的第一步,其實是「開門」,把自己的門打開。但很多時候我們都錯把去敲世界的門當做重點,後來會發現到處碰壁,怎麼走都仍在狹窄的塔裡。因為撞到頭的其實是自己緊閉的心扉之門。若能把學習當成是每分每秒的事,處處都有良師與益友。
我帶過不小的團隊在商場上打仗,在觀察職場每個人的工作態度後發現,若只抱著學習態度的同仁,許多還跨不出象牙塔,也會表現出自私的那一面。因為任何一個珍惜學習的人,應該同時會在求教他人時,也思考自己可以對團隊做出的奉獻和承擔,絕不會只是思考自己的利益,也不會認為別人給予的幫助都是理所當然。一個光亮與溫暖的能量一定是相互奔赴而來,單方面的供給一定不會長久,這不是對價關係,而是一種慈悲與愛的流動。
我一直認為「奉獻」也是一種「承擔」的允諾表現。這打開自己大門最基本的方式,是渴求知識的人取經學習前應該要有的態度。佛弟子在求法的過程裡也是一樣的。
我回台灣時已經48歲,曾有一個機緣與一位外國朋友深入交往,他是位很喜歡東方傳統文化,住在瑞士的荷蘭籍紳士,他曾經非常疑惑地問我:「妳已經有過一次婚姻,現在孩子也這麼大了(正在上大學),而且妳馬上快要50歲了,為什麼妳的母親還要這樣干涉妳的生活方式(因為初回國我搬進父母家,母親還是立下很嚴格的門禁時間)?」當時的我只能苦笑並告訴他:「華人家庭的傳統父母其實沒有惡意,他們只是一直用上對下的方式想保護自己的孩子,這也是當世界之門大開時,我們的孩子有些銜接不上的原因。」
最近某名人的孩子不斷鬧出不小的社會新聞,實在值得為人父母的朋友深思,大家把所有時間都全力忙碌著想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時,想一想什麼才該是他們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
科技在進步,世界與台灣的距離一直不斷改變,請教會我們的孩子慈悲與智慧,唯有如此,才能讓善業流轉,希望和平能如花朵般綻放,帶給世界的芬芳因而不停擴散。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