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術文化】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特展爭議 藝術團體呼籲:政府與民間攜手打偽
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左起)、文資學者蕭文杰、視盟理事長何孟娟、畫廊協會理事長陳菁螢、耿畫廊負責人耿桂英及獨立策展人胡永芬共同召開記者會。(記者凌美雪攝)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展出的「倜儻筆墨:大師與大師的內心世界」,諸多展品遭美術界專家業者質疑真偽,引發譁然。揭發此案的《典藏》雜誌社社長簡秀枝日前表示,該展覽主辦單位ATCT (美台古文物藝術及創新科技研究發展交流協會)已對她與雜誌社提告,視覺藝術聯盟與畫廊協會等組織與相關專家學者則於昨(1)日招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正視此事。
包括視覺藝術聯盟理事長何孟娟、畫廊協會理事長陳菁螢、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獨立策展人胡永芬、文資學者蕭文杰及耿畫廊負責人耿桂英等人,昨天共同出席記者會,認為此次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疑展出假畫事件,對國家形象造成重大傷害,要求館方應提出調查結果和補救機制。
文資學者蕭文杰針對特展中的5件與史博館藏品雷同的常玉畫作,質疑主辦單位檢具的鑑定報告書疑點重重;視盟理事長何孟娟認為,公立館舍場地出租應有相對應的機制,以及嚴謹專業的展覽規畫和審鑑制度,成立顧問諮詢會議。
獨立策展人胡永芬則直指,這次事件中,國立館舍、宗教團體都被利用成為偽作市場公然洗白的管道,有合謀國際詐欺行為之嫌,對此,ATCT如有不服,「歡迎來告」; 胡永芬指出,類似事件政府無法可管,變成國際藝術產業的法外之地,對台灣將是巨大的挫傷。畫協理事長陳菁螢指出,畫廊協會於2021年協助文化部完成制定〈藝術品鑑定鑑價作業準則〉,卻苦於缺乏更具進展性的作業流程,因此建議政府建置「材料物質比對資料庫」與「人才資料庫」,建構鑑定與鑑價專業人員的職能標準。
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表示,台灣沒有專法,也無專責機構單位可處理偽作,20年來面對層出不窮的爭議事件,只在原地踏地,且罰則輕微,毫無遏止作用,建議參考美國國稅局和FBI均設有藝術品犯罪應對小組,韓國亦設有藝術品鑑定委員會和〈藝術品流通法〉等,政府與民間專業機構及研究中心合作,將藝術偽作視為重大經濟犯罪之一。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