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術文化】九天重現雲林口湖重要民俗祭儀 新作《牽水車藏》11月首演
「牽水車藏(狀)」祭儀現場。(九天民俗技藝團提供)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雲林縣口湖鄉保留台灣規模最盛大的「牽水車藏(狀)」習俗,並經文化部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九天民俗技藝團把「牽水車藏(狀)」祭儀轉化為藝術表演,新作《牽水車藏》將於今年11月搬上衛武營戲劇院舞台。
李小平擔任導演,親自指導並訓練演員。(九天民俗技藝團提供)
根據國家文化資產網公告,據文獻記載,西元1845年農曆六月初七的黃昏,一場暴風(颱風)造成北港溪、牛挑灣溪水突然暴漲,甚至沿海一帶也因海水倒灌,一夜之間從虎尾溪到北港溪一片汪洋,帶走至少3千人命,災後,官民齊心合力安葬逝者,並於往後每週年,亡者的後代子孫都會舉行「牽水車藏(狀)」超渡祭典追悼,成為地方人士結合追思先人與宗教信仰的傳統民俗活動,「口湖牽水車藏(狀)」也獲文化部登錄為重要民俗。
九天團隊為突破自我,重塑肢體框架。(九天民俗技藝團提供)
「牽水車藏(狀)」的「車藏」,音「狀」,出於道士科儀書本,有旋轉不停之意。水車藏多以竹篾編紮成內外兩圈圓筒狀,糊上淺淡花紙,上下分別貼著12尊牛鬼蛇神,按水中、陰間、天堂3種不同宇宙空間排列。水中有冤魂、正義的水王和惡者污穢神,還有押解鬼魂的大、小鬼,審判善惡的城隍與牛頭馬面,最後是觀世音菩薩與善才良女,頂端四角各插1支小三角旗用來招魂,旋轉的水車藏帶領淹死的鬼魂自水中找到上岸的方向。
創立於1995年的九天民俗技藝團,致力於將傳統廟會陣頭藝術與專業化,並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台灣的文化深厚底蘊。自2018年起,九天與民俗專家林茂賢密切合作,著手研究「牽水車藏(狀)」,除進行田野調查,也於廟埕實驗劇場演出。
而為力求在國家級劇院舞台上呈現這一重要民俗的精髓,九天特別邀請活躍於現代劇場與傳統戲曲舞台的李小平擔任導演。製作團隊還包括林茂賢、資深執行製作劉靜婉、編劇邢本寧、影像設計王奕盛、燈光設計車克謙、舞台設計陳慧、作曲家洪千惠、擊樂顧問何鴻棋、音樂設計卓士堯、服裝設計蔡浩天、平面設計林祐聖等,可說皆為一時之選。
《牽水車藏》跳脫傳統儀式框架,以升、轉、呼、聚為主軸,帶領觀眾透過歷史事件與文化科儀的交織,探尋自我在當代的定位。透過高規格的舞台設計、燈光、音樂及影像的結合,九天將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感受台灣文化的歷史深度及現代意涵。11月1、2日晚間,及11月3日下午演出,詳詢OPENTIX。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