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家庭plus.我們這一家】家庭心結 遠距緩解
圖/達志影像
文/Matsuko
自從搬離老家後,我的呼吸道不再阻塞。
一路長到成年都不覺得有異狀。直到大學畢業後搬回家小住一段時間,填補進入研究所前的空窗期,我才發現已經無法和父母成為同住室友了。家裡的空間既擁擠,隔音又不佳,父親看電視的狂爆笑聲、母親時不時查看我是否還有呼吸的敲門關心,讓我感到非常困擾。即使如此不愉快,我還是默默忍下怒氣,幾乎沒有人可以從我臉上,得知情緒的氣息。
未成年的身體和成年的身體體感很不同,以前總是覺得家裡好寬闊,跟哥哥玩躲貓貓,還幻想可以邀請吳宗憲主持當時最紅的躲貓貓節目來我們家錄影。現在回想起幼時的天真,不免笑出聲:才幾坪大的房子,都藏不住父母的爭執了,何況把人藏起來?
於是我意識到,我渴望和父母「遠距離相處」的源頭,不只是空間的狹小,而是名為「家」的空間,彌漫令人窒息的氛圍。父母的爭吵多年來不曾停歇,我和哥哥都看在眼裡,那幼小的身體卻什麼也做不了。父親對孩子好聲好氣,對母親則是零耐心,一件小事都可以讓他們鬧翻天。記得2008年的金融海嘯,父親失業了,在我根本不知道金融海嘯是什麼的年紀,只見我們家正在搖搖欲墜,成天因為母親的開銷惹得父親不愉快。
母親將情緒轉嫁到我身上,她希望能將我打扮得像個「小公主」,穿上洋裝外出。可是我卻違逆她的意思,偷偷替換成好活動的牛仔褲,而且整天像個野孩子,功課也不寫就騎腳踏車跑出門玩。母親氣得半死,父親此時又出面幫我說話。一來一往,我竟然不知道該怎麼面對這兩個人,對誰好或不好都是偏心。父母之間的衝突,演變成我和父母的心結。
等到我和他們距離夠遠了,見面次數也減少,我有足夠的時間思考這個家到底發生什麼事。母親一個人嫁到父親家,完全是苦媳婦面對大家族。很多時候她孤苦無依,也沒有人可以講心事。而父親身邊的男性手足幾乎都是大雷包,他撐起當時生病阿公的照顧責任,一個人扛了很多重擔。我完全可以理解他們的苦楚。
以前我會強迫自己常常回家,可是一旦和父母開啟對話,我的喉嚨反而卡了一團沙,內心極為不舒服。當距離一拉遠,我更能調適身心狀態,用自己的方式關心他們,例如偶爾回家陪他們吃飯,買點好吃的放在冰箱。
雖然解開心結的路很長,可是也不要急著與父母快速升溫感情,適度放開彼此,也許才能讓你們更靠近。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