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plus.田舍生活】長期自炊 有好有壞

2024/11/30 05:30

圖/王孟婷圖/王孟婷

文/王孟婷

為了維持身體健康,移居日本後我順應當地習慣,每天三餐幾乎都自行烹調。

實際上還真的讓長年來為身體健康苦惱的我,慢慢調整順利,從開始覺得做菜超麻煩,轉變為可以機械化每日規律達成任務。

〈權衡之下〉改變體質 養成自炊

跟日本人從小習慣很不一樣,為了養成每日自炊,我必須運用自我催眠達到。

先是用計算機算出每日自己做菜與外食的價差,同時閱讀養成健康習慣的書籍,很誠實地說,要不是本身身體素質相當不好,每日堅持自炊,頗難只用意志力就能達成,人就是被逼到才會逆人性地養成好習慣。

雖然不是任何會致命的代謝疾病,單純就是體質很容易發炎,繼而引發長期慢性的疼痛與疲勞,這種醫院檢查都沒問題,卻每天都有小毛病的體質,只能靠長期健康飲食與運動,才能過上平淡生活(從小就被家人戲稱為「小老太婆」,可以完整形容)。

〈後遺症產生〉自炊結果 人生樂趣減少

有長期家務外加堅持自炊的人都理解,一旦決心每日三餐都自己來,工作之外的時間會覺得幾乎都在做家務,也就是這樣,想要放鬆的時間就去餐廳用餐,或者購買外食在家享用。

然而,我個人卻因為長期食用自家料理,變得極難品味出食物的美味,簡單說,我覺得吃什麼東西味道都半斤八兩,於是長期自炊導致我失去想要吃某樣食物的樂趣,例如突然很想吃台灣肉圓,返台之際就去解饞的這種快樂。

從前覺得對食物的鄉愁,或者突然想吃某項食物,是人體自然會發生的驅動力,當自覺這些驅動力極少(幾乎不再發生),這才感嘆失去人生的樂趣之一,跟飢餓或營養無關,那種身心突然思念某種口味而展開行動,漸漸從生活裡消失。這件事沒有好壞之分,但當事人我感到有一絲惆悵。

圖/王孟婷圖/王孟婷

〈煮到厭世時〉月訂購餐飲服務 兼顧營養

問過幾位長期做菜的長輩與友人,確實有不少人都如我這般,真正要追根究柢是源自於每日做菜才厭倦、還是年齡到了才如此,眾人也都很難抓出真正原因,而這樣的感受在日本也發展出一種新的飲食商業,就是每月訂購整月餐飲服務(送貨頻率各家不同)。

食物型態是烹調好的冷凍便當,主打營養師精確計算過人體所需營養與熱量,配菜與料理手法也有精確算過頻率變化,讓人不會吃膩。

如有代謝疾病或減重計畫,都有選項,也就是說把自己做菜的時間節省下來,再把用腦研究食材營養的時間也排除,最後甚至更進一步將每日選擇要吃什麼的欲望與抉擇都移除。

從前我難以想像,因為自己自小就相當愛吃,不過經歷這樣的長期自炊的後遺症,感到這個商業服務很不賴,等有一日連做飯都很厭倦,我會啟用這項餐飲服務。

個人覺得這樣的飲食邏輯,很類似住校生餐餐都在學生食堂的社會人版,而且有營養師精確思考過營養、熱量與口感,讓人不會因喜好或忙碌而在餐飲上失調,餐費也可以精準控制,節省時間之外,連上超市大包小包提回家都從生活消失。就是有人連選擇每天要吃哪種外賣都沒興趣,所以才會有這樣的餐飲服務呢!

這件事也讓我聯想到寵物飼料也是這種月配送模式喔!而且寵物飼料也是主打營養、熱量均衡,等哪天我家的人、犬都用月配送之際,要來分享一篇心得了。

註1:日本人對冷凍食品接受度頗高,甚至有很多書籍專門介紹買完菜,如何分裝成冷凍食材或食品的書,一直都大受歡迎。

註2:上述的月配餐服務,選項相當多元,也有配送生鮮食盒並附上食譜的服務,因人而異,需要哪種生活型態都有套裝組合。選項眾多,也可選每週下訂單,偶爾暫停。

註3:價格上與外食超市的便當差不多,差異在營養有精確計算,既不用排隊買便當,更不必花精神在當日的喜好上,偏食可以被矯正,又不會吃到太重複的食物口味。

〈作者小檔案〉

插畫家、繪本作家,現居日本近畿的滋賀縣鄉間,作品散見於報章雜誌、圖文繪本、文學封面。個人著作《我最想做的事》、《淚光閃閃的巴黎》……等書。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