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術文化】寫作之道 林榮三文學獎20週年研討會 與會學者肯定:深耕新鄉土 堅守台灣性
林榮三文學獎歷屆得主如今已是斐然有成的作家,楊富閔(前排左起)、鍾文音、甘耀明與劉梓潔等人,於座談會暢談寫作之道。(記者胡舜翔攝)
〔記者董柏廷/台北報導〕今年適逢林榮三文學獎創辦20週年,財團法人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主辦、台灣文學學會承辦的「寫作之道:林榮三文學獎20週年研討會」於昨(14)日在自由時報大樓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以林榮三文學獎為主軸,進行回顧與前瞻,藉此思考此獎於當今社會的意義及其與台灣文學發展的關係。自由時報副社長暨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董事陳進榮、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執行長蔡素芬、國立台灣文學館副館長蔡明諺、國藝會董事長暨詩人林淇瀁(向陽)等人皆到場參與。活動分兩部分,上半場由林淇瀁專題演講開場,並由8位青年學者聚焦林榮三文學獎諸面向發表論文,下半場則邀請歷屆得主甘耀明、劉梓潔、楊富閔、鍾文音,以及歷屆評審郭強生、石曉楓、李進文、林俊頴等舉行座談會。
《寫作之道:林榮三文學獎20週年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記者董柏廷攝)
自由時報副社長暨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董事陳進榮(站者),於林榮三文學獎20週年研討會開幕致詞。(宋文郁提供)
林榮三20年前創立文學獎 激勵台灣文學創作
陳進榮開幕致詞時提到,《自由時報》創辦人林榮三於30年前提出「台灣優先,自由第一」為創報宗旨,從地方性小報,經營10年後,終成為全國第一大報,每日發行超過100萬份。而隨著辦報的成功,更在20年前決定創立「林榮三文學獎」,以激勵台灣的文學創作。陳進榮回顧林榮三文學獎舉辦20年以來,秉持高度嚴謹的評審機制,甚至因為作品品質未達標準,而敢於給出首獎從缺的結果,證明此獎的公正客觀性。他亦舉台積電為例,說明澳洲媒體形容其為台灣矽盾,而台積電也同樣舉辦青年學生文學獎,成為學生族群爭相投遞的文學競賽,至於林榮三文學獎,則是全年齡與社會人士最愛參加的獎項,「更是單篇首獎獎金最高的文學獎項。」他更幽默形容:「林榮三文學獎也會讓文學變成台灣另一個『矽盾』。」
蔡素芬回溯創辦林榮三文學獎的初衷,是想提昇當時文學生態,林榮三也想以報紙媒體,培養作者,讓寫作者們有更多發揮與表現的空間,並且增進文學得獎者的曝光機會。她指出,「每年的文學獎作品集索取情況約送出1萬冊,其中不乏讀書會團體及藝文寫作班。」足見林榮三文學獎儼然成為文學場域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台灣文學學會江寶釵有事不克出席,仍託北教大翁聖峰教授代讀致詞,提及林榮三文學獎發掘了很多寫作人才,讓許多創作者透過文字記錄時代,用語言傳播個人生命經驗。開啟了一條美麗的文學道路。
林榮三文學獎效應如漣漪 擴散至方方面面
研討會上多位學者肯定林榮三文學獎獎勵作者以文學表現生命力的目標,不僅是當代文學作品美學表現評定的重要機制之一,更激勵台灣文學的創作風氣,深耕新鄉土創作。林淇瀁更於專題講座「風向潮流:小談文學獎與台灣文學發展」上提到,全國性文學大獎的重要意義,在於它可做為觀測台灣文學風潮的測風儀,喚醒社會對文學家及其創作的關注,「儘管仍有權力的鑿痕,但文學獎仍可反映當時社會潮流、時代風向等。」他亦強調評審作品時的多元包容性,「無論選出什麼樣的作品,每一種聲音都應該被重視,便可以看到更多不同的台灣文學。」並表示林榮三文學獎堅守台灣性,是很重要的特色。
已邁入第20個年頭的林榮三文學獎,透過長期舉辦文學獎,鼓舞文學生產、出版的影響力,對於文學發展有顯著的重要性,因此無論在文學獎的設置、執行與頒發,皆受到許多外界矚目。最後,在閉幕式上由台大台文所教授黃美娥總結,她說,看到報名參加研討會的人口組成意外發現,報名人口中,一般民眾較學者或研究生多,「都是真的喜愛文學的人參與,代表林榮三文學獎的效應宛如漣漪般擴散至方方面面。」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