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家庭plus.讀者迴響】放開自己 理解他人
圖/達志影像
文/古家榕
拜讀10月22日〈放下,心更寬〉一文後,兩位「優秀姊」的「堅持」,不由得讓人思及往事。
猶記我初入社會時,一度適應不良,從體制內的好學生,淪落成失格的成年人。求學階段,只要給出「正確答案」就能得分,偏偏,這世界沒有標準解答,甚至連看似正確的選項(比如人與人的尊重與平等)也得不了分──曾經的我,憑藉「對的堅持」屢獲高分;如今的我,卻因著同樣的堅持慘遭扣分。這世界判定我不服管教、我認定這世界無可救藥,然而,比起理論跟現實的認知失調,真正令我挫敗的,是這個持續失分的我,「再也沒那麼好了」。
多年後才明白,過去的我,依仗「堅持」打造出「優秀」,卻在不知不覺中,將這份優秀延伸為一部分的「自我」,導致它成了雙面刃,一方面助我所向披靡感覺良好,也在遭受衝擊時傷及自身。就像兩位優秀姊,全勤獎也好、守規矩也罷,她們堅持的並非堅持本身,而是從堅持中衍生的、有關「自我價值」的判准。換言之,兩人最終的崩潰,與其說是原則問題,更多是「價值感」的被否定,一如我年輕時難以面對「沒那麼好」的自己。
因此,當我讀到文末「每個人都有他對人生的堅持,但這個堅持如果讓自己不開心、讓共事者為難,是不是可以稍微退一步?」不免心生感觸。對我來說,搖搖欲墜的堅持,是捍衛尊嚴的最後防線,難的不是放下堅持,而是再也無法堅持之後的、體無完膚的現實。若此刻等待被挽救的,是全面坍塌的自我認同,一句輕描淡寫的「放下」,只會讓人無助地問一句:「放下了,然後呢?」
說到底,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放下」,更是進一步的「自我接納」。《同理心的力量》提到:「我們必須打破『要成為很好的』的陷阱,學會接納『我沒那麼好』。很神奇的是,當我們接受自己並沒有那麼好的事實時,我們會開始感覺到更好、內心也感覺到好多了。我們讓自己在真實情況中得以自由,便會發生一些難以置信的事情──我們會開始改變。」
每一次傷害,都是一個機會,讓人試著擁抱「沒那麼好」的自己。並漸漸體會,優秀並非人生的全部,任何閃光點或小缺陷,也不足以改寫關乎「我」的定義──因為,我不是由優點和缺點拼湊而成的。人們愛著我時,愛的是眼前「完整的人」,我的存在本身已值得被肯定──而當我認知到了這個事實,就不再需要用「堅持」保護自己,畢竟這世界上,「沒有人能像內心受傷的人那般完整」。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