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家庭plus.生活大補帖】一生蒐藏 落誰家
圖/達志影像
文/朱愛慧
某日我跟先生探訪他以前的老同事。老同事開了一家古物二手店已有20幾年。
走進店內,舊物件堆滿整個空間,各式各樣、大大小小,令人眼花撩亂,無法集中視線。但如果你喜愛古物,帶著尋寶的興致,或是找舊時光的回憶,那就非常有趣了。大概巡禮一番,店內有土地公神像、大同寶寶公仔、保溫壺、鐵熨斗、汽水瓶、碗盤、印花玻璃杯、剉冰機等等。各個年代生活用的、玩的都有,不勝枚舉。這些物品都有歲月的老味道,等待著有緣人。
在堆積如山的舊物中,其中有一大盤的黑白舊照片,特別引起我的注意。我好奇地問:「這個也會有人買?」心想這些照片應該是某人的長輩或祖先吧!朋友說:「因為每次去收貨,都是整批包下來的。」那就不奇怪了。
我也很喜歡有年代的物品,如舊家具、菜櫥、碗盤。像阿祖已有100多年歷史的書桌嫁妝,原本快腐敗,請專家整理後,雖然不像當初那般完好,但手繪的水墨花卉及凹雕,仍可遙想當年阿祖的書香光陰;媽媽的菜櫥,除了聞得到檜木的濃濃香氣外,彷彿還餘留媽媽好廚藝的味道;還有我家67年歷史雜貨店用的板凳、爸爸收藏的日治時代防空燈泡等等。時光不會回頭,但藉由舊物品能觸摸我曾參與、或未曾參與的往日光景。
除了有年代的古物外,有設計感、象徵性的物品,如咖啡杯、漆器、各種材質的十二生肖;或是有旅遊回憶的紀念品,如台北101、日本晴空塔、馬來西亞雙子星等地標模型,也常在我的蒐藏之列。幾十年下來,購買的物品不知不覺已塞滿玻璃櫥窗及好幾個櫃子。
但近3年來,我對蒐藏物品已經有了不同心境。因為照顧父親,看他逐漸衰老,讓我提早領悟老去及離開。我不再購買任何生活必需之外的物品,盡量減少及簡化身外之物,用「享有」代替「擁有」,當下好好欣賞這些藝品或物品,感受它的美就足夠了。
在先生老同事的古物二手店內,看見林林總總的舊物,尤其那堆黑白照片,讓我更明白任何人事物都不可能天長地久。雖然曾經擁有也是美好的,如果有一天我離開了,晚輩還要處理龐雜的蒐藏品,會是很大的負擔,留還是不留?理性與情感恐要費心拔河,也許整個賣給古物二手店會省事些,那又何必當初的悉心蒐藏呢?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