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術文化】以畫筆對抗社會不公 李素貞抵抗的美學登場
李素貞將人物臉孔轉化為蜷曲纏繞的線條,展現獨特的「抵抗的美學」。(高美館提供)
〔記者董柏廷/台北報導〕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推出的「抵抗的美學:李素貞個展」,展出藝術家李素貞以直覺、奔放的筆觸,將台灣一路艱辛走過的民主歷程與當下身處地緣政治的複雜處境,轉化成一幅幅震撼人心的作品。即日起至3月2日,在高美館地下一樓KSpace高雄實驗場登場。
此次展覽由學者洪威喆策畫,他指出,李素貞的創作以表現主義的觀念、兒童畫的直覺性筆觸與社會議題正面對決,傳達人道主義的精神,作品內容取材自歷史與時事,包括二二八事件、戒嚴時期、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蘭嶼核廢料及中國軍機擾台等,將人物臉孔轉化為蜷曲纏繞的線條,成為迫害者、受難者、強權、百姓等角色的象徵。
展覽包含「母性肉身」、「夾縫風雲」、「抵抗意志」3大主題,透過母愛視角見證戒嚴以來的台灣民主進程,以毀壞殘破的畫面描繪台灣身處強權夾縫的壓力與恐懼,進而呈現島民越挫越勇的姿態。這也是李素貞作品中獨特的「抵抗的美學」,透過台灣1949年之後的政治經濟變化,以女性的溫柔反抗姿態探問人生價值,抒情即興的創作方式與不屈的意志,透過創作展現再生的力量。
高美館代理館長林羿妏指出,抵抗是李素貞創作的驅力,她的畫筆不只承載著對藝術的熱情,她也以畫筆為武器,為弱勢發聲,為正義吶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台灣身處地緣政治的複雜處境及文化認同議題,李素貞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將台灣面臨的挑戰轉化為視覺的語言,讓更多人深刻地理解我們身處的時代。
李素貞1982年從台中遷居高雄,曾任高雄市明正國小及復興國小校長,退休後專注於藝術創作。她的人生際遇與台灣民主發展歷程緊密相連,5歲時曾在台中清泉崗看到憲兵將抓來的年輕人打到頭破血流,從此成為國家暴力的見證者。父親於92歲時吐露自己當年差點成為二二八事件受害者的祕密往事,更讓她深感震撼,促使她長期關注台灣歷史、人權、土地、環保等議題,將捍衛自由的價值化為創作使命。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