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跟著陳亮璇走進「洞底」 見證曾經存在的文明
〈洞底〉唱詞由陳亮璇構想,張雅淳改寫,景思穎書法,置於展場間。(記者董柏廷攝)
〔記者董柏廷/台北報導〕由鳳甲美術館主辦的「洞底:陳亮璇個展」,透過實驗影像與複合裝置,揉合台灣日常生活、個人記憶,以及夢境等超現實場景,聚焦人類文明在不同世代演進之下的過程,展期至4月13日。
陳亮璇在受訪時表示,她花了數年,走進不同地方工作坊,如爵士鼓、現代詩創作、氣功等,發現許多工作坊都位於地下室,「當走進不同的工作坊,就像走入一個類似洞穴的異空間。表面上,每一個『洞』無法互通,但是背後都有一種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尋找集體經驗連結的可能性,對我來說很迷人。」
觀賞陳亮璇的作品,不難發現「旁觀」是核心主題,她以影像記錄在各個「洞穴」中因不同興趣、主題共聚的人們,陳亮璇表示,「記錄的當下,所有事件已成為歷史,而那樣的消逝感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也就構成了記憶的一部分。」
與展名同名的作品〈洞底〉,安排了3組代表不同時代技藝的人物,如使用史前石器的阿春、製作草鞋的清代婦女阿夏,以及運用當代科技的YouTuber阿秋。透過VR科技串起所有時代與技藝,邀請觀眾思考人類在文明面前,或許也只是來去的客體,「透過頭顯,你能看到許多人事物正在消逝,觀眾參與其中,卻無法控制任何事情,只能以『旁觀』角度看著他們來去。」
影片中特別邀請說唱國寶楊秀卿的學生張雅淳,化身觀音演出說書人一角,以說唱帶出技藝與記憶的野史,「許多物件或技藝雖然已經消逝了,但是站在發展論來看,那些事物曾經存在的可能性和詩意,也成為某種日常生活的基礎。」身為楊秀卿學生的張雅淳,她的身分也正代表了說唱文化的一個節點與傳承。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