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跨越時空,揭開畫師們背後的祕密─奇美珍藏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特展

2025/03/09 05:30

展場中特闢拍照區,將〈果實環串中的聖露西〉中間的人物移除,僅留果實環串大型輸出為背景,前方置鏤空的畫框,觀眾可走進其間,取代「聖露西」成為畫中人。(奇美提供)展場中特闢拍照區,將〈果實環串中的聖露西〉中間的人物移除,僅留果實環串大型輸出為背景,前方置鏤空的畫框,觀眾可走進其間,取代「聖露西」成為畫中人。(奇美提供)

文.攝影/記者凌美雪

展場的互動裝置,可並呈原畫表面色彩,與透過大面積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儀探測的顏料年代。展場的互動裝置,可並呈原畫表面色彩,與透過大面積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儀探測的顏料年代。

一件作品是如何、為何被製造出來?它現在的狀態也是最初的原貌嗎?畫師們在創作過程中,腦袋裡想的是藝術理念、創作技法、市場及收藏家的喜好,或是日常生活瑣事中得來的靈感?而大師頂尖名作與藝術風潮追隨者的「仿作」,又對應出什麼趣味?

16世紀(仿)羅伯特.坎平的〈聖母子〉,在展場特別把正、反面同時展示,從背面可見此作是由4片細長的木板拼接而成。16世紀(仿)羅伯特.坎平的〈聖母子〉,在展場特別把正、反面同時展示,從背面可見此作是由4片細長的木板拼接而成。

繼「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之後,奇美博物館推出「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特展,從大環境歷史脈絡的梳理,到藝術品味與鑑賞風潮的形塑,更以「技術性藝術史」的獨家視角,結合藝術史、科學檢測與文物修護等方向,揭開「畫師們」創作背後不為人知的祕密,展期至8月31日。

在儲食間布滿食材獵品的桌旁調情的一對男女在儲食間布滿食材獵品的桌旁調情的一對男女

大航海時代迎接前所未有的繁盛,16、17世紀的尼德蘭因貿易發達、經濟繁榮,帶動中產階級興起,除皇室貴族之外,民間藝術市場也出現供不應求的盛況,帶動許多人投身畫師行業。

最有名的畫家工作坊 林布蘭因經營不善破產最有名的畫家工作坊 林布蘭因經營不善破產

奇美博物館的近代早期尼德蘭繪畫(early modern period,約1500-1800),是亞洲少見且獨特的收藏。自1990年代起,透過海外拍賣公司或藝術經紀人等管道購藏,目前共計約120多件,涵蓋16至17世紀南尼德蘭(又稱為法蘭德斯,Flanders)與北尼德蘭(後來獨立為荷蘭,Dutch Republic)地區的作品。

傑拉德.大衛工作坊的〈卸下聖體〉,是尼德蘭藝術市場十分受歡迎的構圖設計。(奇美提供)傑拉德.大衛工作坊的〈卸下聖體〉,是尼德蘭藝術市場十分受歡迎的構圖設計。(奇美提供)

「畫師們」特展即以館藏近60件尼德蘭繪畫作品,分為4大單元,循序漸進探索尼德蘭的繪畫世界。

光學檢測的繪畫應用。光學檢測的繪畫應用。

單元一「那是個什麼樣的年代?」,介紹16、17世紀尼德蘭涵蓋的區域範圍與時代氛圍。展覽入口處以古今地圖對照,揭示當時的「尼德蘭」涵蓋了今日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與法國北部等地;代表性畫作〈世界向阿波羅致敬〉、〈全家福〉等,可看出當年豐盈富饒的榮景。

〈聖家庭〉是16世紀安特衛普大師范.克雷夫工作坊最熱銷的系列,至今仍有許多版本留存。透過燈箱互動展示,認識紅外線、紫外光、X光等光線特性,了解科學檢測的方法。〈聖家庭〉是16世紀安特衛普大師范.克雷夫工作坊最熱銷的系列,至今仍有許多版本留存。透過燈箱互動展示,認識紅外線、紫外光、X光等光線特性,了解科學檢測的方法。

單元二「如何成為一個專業畫師?」,會先看到一幅數位動畫,呈現當時知名工作坊的學徒養成,以及畫工與師傅如何分工。工作坊為追求質量,還發展出如「轉移草稿」技法的高效生產技巧。而在生產之外,畫作交易策略也形成市場的運作模式。

藉由大量科學檢測圖像與作品的對照,揭開畫作底下隱藏的祕密。藉由大量科學檢測圖像與作品的對照,揭開畫作底下隱藏的祕密。

單元三「有哪些作品主題?」,依序分呈風俗、靜物、風景、肖像、歷史寓意等主題畫作。這些作品經常「畫中有話」,詳閱畫作說明,也可看懂藏在畫作元素或人物動作表情中,蘊含的神性與警世意涵。

早期尼德蘭與現今荷蘭範圍對照圖。早期尼德蘭與現今荷蘭範圍對照圖。

單元四「會遇到哪些研究難題?」,深入淺出介紹博物館如何採用科學檢測研究作品。藉由大量科學檢測圖像與作品的對照,揭開畫作底下隱藏的祕密。比如經由大面積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掃描技術,竟可追溯出畫作修改的痕跡,甚至可以看出畫面底下,其實曾經是另一張畫。

16、17世紀流行〈比利時雄獅〉(Leo Belgicus,圖左)的地圖,獅子咆哮的模樣呼應尼德蘭的海上霸權地位與爭取獨立自由的決心。16、17世紀流行〈比利時雄獅〉(Leo Belgicus,圖左)的地圖,獅子咆哮的模樣呼應尼德蘭的海上霸權地位與爭取獨立自由的決心。

這是個知識濃度特別高的策展,除讓人看見奇美博物館在藝術收藏與研究方面的用心,也讓參觀者需要花更多時間,在展場中隨著各式互動裝置,親自揭開畫作的祕密。

〈世界向阿波羅致敬〉(局部),約1629-1630早期,象徵尼德蘭的輝煌與富足。太陽神阿波羅接受各方人馬的奉獻,畫面右側的是象徵陸上4大洲的人物,包括手持香爐的亞洲、拿珠寶的歐洲、捧珍珠珊瑚的非洲,以及頭戴羽飾帽的美洲;左側則是從海洋前來進獻珍稀珊瑚的人魚。〈世界向阿波羅致敬〉(局部),約1629-1630早期,象徵尼德蘭的輝煌與富足。太陽神阿波羅接受各方人馬的奉獻,畫面右側的是象徵陸上4大洲的人物,包括手持香爐的亞洲、拿珠寶的歐洲、捧珍珠珊瑚的非洲,以及頭戴羽飾帽的美洲;左側則是從海洋前來進獻珍稀珊瑚的人魚。

【藝術小寶典】

技術性藝術史=藝術史學+科學檢測+文物保存修復

技術性藝術史(technical art history)一詞最早由修復師大衛.本福(David Bomford)提出,以關注藝術品的物質材料為主(但不僅限於此),除關注它們是如何被製作、使用和掌控處理,更跨越物質材料之外,進而探究藝術家的技法與意圖,以及概念是如何被轉化為實體。

藝術史學、文物修復與科學檢測,則是達成這項目標的3大途徑,且必須互相整合與輔助。藉此,人們可以窺見「作品完成之前」畫家自己的創作和修改過程,以及是否畫布上原來有另一幅畫;「作品完成之後」,是否因損壞而修補或是後人額外的更動;此外,不同版本的複製或模仿畫,也可透過比較增加鑑賞樂趣。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研究員瑪麗安.安妮斯沃斯(Maryan Ainsworth)認為,「技術性藝術史」是一門進步且更具科學性的鑑賞學,提供人們欣賞和理解人類藝術行為的基石。

模仿、複製背後的重要關鍵

如同〈清明上河圖〉有很多種版本,現藏於北京故宮的張擇端版本,被譽為宋代風俗畫鉅作,台北故宮典藏有張擇端的摹本或偽托之作,作品名稱前面就會加個「傳」字,比如〈(傳)宋 張擇端 清明易簡圖〉,但台北故宮最有名的版本,是由5位宮廷畫家合繪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在此概念下,就不難理解此次「畫師們」特展的重要核心精神之一:模仿與複製。模仿、複製前輩大師的作品,也是工作室學徒們必備的學習課題。這類仿作的作者通常被標記為「某位畫家工作坊」、(仿)某位畫家,或「某位畫家影響圈」。

當然,還有一重要因素是市場需求,比如與信仰息息相關的祈禱畫類,傑拉德.大衛工作坊(Gerard David, 約1455/1460-1523)的〈卸下聖體〉便深具代表性。此作原始構圖據推測是現藏於紐約弗里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的同名作品,因大受歡迎,工作坊便重新設計了較小型的版本,以利大量複製。但奇美此作精簡了原作中的複雜構圖,更聚焦於特寫耶穌屍身自十字架上被卸下的時刻,以引發更深刻的虔敬之情。也就是說,當時畫家仿製、改寫原作構圖的行為,往往帶有重新思辨作品功能與視覺效果的創新過程,而非只是單純模仿或複製。

是仿作還是偽作?

相信有不少收藏家有過經驗,明明在拍賣會重金買了幾百年前的畫,經過科學檢測,竟發現是現代人所作,通常會說這就是「買到假畫!」,也就是偽作(Forgery)。

然而,在藝術史研究中,相對較少觸及此議題,因為偽作的認定非常複雜,且大部分偽畫大師精通繪畫材料的發展史,多會使用符合相關年代的材料,因此,即使材質年代吻合,也未必可證真實出自誰的手筆;此外,還牽涉到創作者是否帶有刻意欺騙的意圖,比如,可能聲稱是創作者以練習為目的「仿作」之類。

這件標註為「(仿)尤斯.范.克雷夫(約1485-1540/1541)的〈聖母子〉,油彩、木板,年代不詳」,據奇美研究推測,不太可能是出自范.克雷夫或其工作坊之手,也不像是16世紀尼德蘭地區的作品,因為有許多不符合當時繪畫創作常用的材料,以及繪畫正常老化的狀態。

范.克雷夫有「北方達文西」美譽,工作坊所出產的小型祈禱畫品質精美,是當時熱銷作品。此作是范.克雷夫獨有的聖嬰飲酒圖像設計,聖母輕柔地望著懷中的小耶穌,右手持玻璃杯讓小耶穌喝下杯中的紅酒,預示其未來的受難、將為世人留下鮮血的命運。

從大面積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儀,可推測此作採用鋅白(19世紀以後才廣泛使用)為主要白色顏料,而非16世紀最為主要的鉛白;甚至在畫作表面都可看到許多刻意戳洞的小孔,很像是畫家刻意做舊的手法。

趣味話題

◆最有名的畫家工作坊 林布蘭因經營不善破產

依照當時的畫家訓練傳統規定,通常須要歷經學徒、職業畫工與師傅3個階段,才能成為具有獨立開業資格的專業畫家。以大英博物館典藏〈油畫的創造〉為範本製作的動畫,描繪16世紀尼德蘭畫家的訓練與工作模式。拿著畫筆站在畫面中央的,是工作坊中唯一具有落款資格的師傅(此圖所描繪的師傅是楊.范.艾克,Jan van Eyck)。師傅更像是工作坊的營運負責人,據說最著名的例子是荷蘭畫家林布蘭,不過,因為他不善控制收入與支出,導致晚年破產。

◆在儲食間布滿食材獵品的桌旁調情的一對男女

風俗與靜物皆在17世紀的尼德蘭迎來全盛時期,兩者也常融合為前景靜物、後方風俗的構圖設計,開創更多層次的想像與隱喻,此作即為其一。畫中男女對視調情,後方男子伸手環抱撫摸女子豐滿白皙的胸部;女子則略為舉起左手,顯出幾分驚訝,但笑眼盈盈,似乎樂在其中。

「鳥禽」在荷蘭俗語中有交媾的影射,女子手持鳥禽的形象暗示兩人間的情慾;畫面前景隨意擺放的各樣食材,則暗喻世人放縱口腹之慾,有警世的意味。或許因為人物表情與手的落點實在太引人注目,此作意外在展場中很吸睛。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