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家庭plus.生活停看聽】主婦職業病 別忙解題
圖/達志影像
文/古家榕
如果說,家庭主婦也有職業病,其中之一就是「解題強迫症」吧?每天睜開眼,便要應付各樣疑難雜症,漸漸地,已習慣對丈夫孩子「有問必答」,彷彿內建程式般,一聽見他們的話,便設法找出最佳解答。
偏偏生活中很多情境,經常是「此題無解」。比如,女兒放假想在家休息,卻不得不出席活動,小臉頓時比鯡魚罐頭還臭;再比如,兒子臨睡前抱怨,媽媽只顧著跟姊姊聊天,明顯更偏愛姊姊;又比如,丈夫被部門指派參賽,思及本已繁重的工作量,不由得仰天長歎。碰上這類題目,我雖用心答卷,試圖提供「解釋」或「解法」,卻往往弄巧成拙,或和女兒發生衝突、或造成兒女齟齬、或與丈夫不歡而散,導致美好的一天,不是在賭氣中展開,就是在嘔氣中落幕。
直到最近,忽然意識到,面對丈夫孩子的困境,我該做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處理情緒」。但和一般的「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不同,我發覺過去的我,之所以忙於解決他們的問題,是因為這些問題造成我的壓力,換言之,看似在替他人解題的我,實際上關注的仍是自己。但當我放下必須解題的焦慮,轉而聚焦於對方的情緒,此事的著眼點,便從「我該怎麼做」轉移至「他怎麼感受」,一旦切換焦點,便能發覺他們只是在透過這些事,向我表達「我很累」、「我被忽略」和「我壓力很大」,而這些感受歸根結柢,傳遞的都是同一件事:「我需要確定此刻的妳依然跟我在一起。」
這才發現,家庭主婦真正的職業病,是不自覺將家人的難題攬成自己的責任,又在「履行職務」的過程中,弔詭地和他們斷開了聯繫,埋首於問題本身,對真實的心聲充耳不聞──我以為,為家人排憂解難,是一個主婦的基本素養;我以為,任何無法解決的事,都是在控訴我的失職──然而,我的家人需要的,不是一個越俎代庖的答題機器,而是一個樂於擁抱他們的情緒、一個讓他們確認「無論如何,我都是被愛的」的同行者。我唯一要做的,是離開原先的一廂情願,走進他們搖搖欲墜的世界,不再忙著「解題」,而是好好停下來,在感受中與丈夫孩子同在,讓我的支持和陪伴,成為他們此刻的答案。
畢竟,再大再難的挑戰,總有克服的一天。重要的不是如何解決問題,而是和誰一起經歷其中的情緒。身為這個家的主婦,我想,那個無可取代的解答,始終都在我身上。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