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自由副刊】 郭正偉/親近風土才學到的台灣地理課
◎郭正偉
◎郭正偉
「這是『豬母奶』,可以吃吃看。」經堯哥就池邊草地採了一株鮮綠的馬齒莧,遞來一片葉子,聞著有股衝鼻的清新淡香。我略略彈掉葉的土塵,帶澀鹹的滑黏水感透出微酸。儘管說不上好吃與否,卻莫名好像與放眼而過這幾池生態活動豐富的魚塭,起了某種幽微的生命感連結。
幾次接觸在嘉義布袋以「生態養殖」技術從事水產育成的經堯哥,總讓我感覺他自帶凜然正氣的態勢,行事溫暖且周到。也因採訪的深談機會,才能幸運地受這位神農獎得主,同時身為神農陪伴師的他啟發,幫助我這種農業記者新手學習沉潛思考,懂得從更細緻的角度思考土地與人的互動與依存。
晚冬的烈日浮空,溫度仍低,但廣袤遼遠的鄉間風景光亮得令寒意緩緩消融。我們沿經堯哥日日細心照顧的魚塭漫步,池邊堤岸蔓生的草木消弭了地界之限,淡綠水面兀自熠熠閃耀,初來乍到會誤以為踏青遇到了什麼野地湖泊群。兩座抽乾了水、正曬池的魚塭,出乎意料地聞不到乾涸腥味的攻擊。原來被好好照顧著的土地,是這種模樣與氣味。「那你覺得農業追求的,應該是什麼樣子?」我好奇提問經堯哥生態養殖的理念為何,他卻笑著先反問我。
才剛池邊坐下,當場就目擊飛鳥展翅掠過水面,迅即捕魚飛走。「啊,又被吃掉一尾。那是小白鷺,因為環境競爭,現在愈來愈少了。」對周邊動植物如數家珍的他說,農業的土地應該是讓眾多生命能共榮、共存的地方,也是他生態養殖的初心。
這兩年工作之故,我常常繞著島嶼走探農作產地,從沒料到,竟然將因為農友各自的生命故事,以及他們與土地相處的關係,魔幻地逐漸收穫出一張截然不同以往認知的台灣地圖。
旅行花蓮,在田間搞不清楚地界那次,因為一畝畝龍鬚菜園,推敲出自己正身在台灣龍鬚菜最大產區的吉安;高鐵自半空穿越過大片大片的露天葉菜園與溫室,啊,應該進入雲林了。鼓起勇氣咬過一口溪撈小青蛙為食材、聽說有顧筋骨之效的「青蛙沾丸」,像似帶細碎脆骨的漢堡排口感,調味得鹹香有致,還不錯耶!而同桌長輩正聊起菸葉經濟結束後,美濃人如何自傳統自然採集智慧中,找到日後風靡熱炒店的野蓮。
一陣特殊鳥聲啾啾,經堯哥提醒,原來我們走進鷦鶯的地盤了。近午的風慢慢颳起來,想起這裡曾為「倒風內海」,總是生態飽滿之處。關於愛台灣,或愛土地,忽然我就有了專屬自己的認同。●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