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家庭plus.徵文大拼盤】探人隱私 請三思
圖/顏寧儀
聊天有很多話題可聊,但如果探問別人的隱私,小心被畫下句點,說不定連人際關係也gg……
圖/顏寧儀
〈兵來將擋〉打探薪資 別這麼白目
文/魏世昌(宜蘭縣)
「欸,你薪水多少啊?」話一出口,整桌氣氛瞬間凝結。這是公司年末聚餐,氣氛原本熱絡,卻因這突如其來的問題,彷彿按下了暫停鍵。
從初入職場到如今,類似的詢問總是不期而至。薪資本該是個人隱私,但在本土企業文化中,這卻像天氣話題般自然,甚至成了一種社交工具。然而,這種「關心」,真的沒有探人隱私的意味嗎?
收入從來不是單純的數字,它背後隱藏著比較、競爭,甚至焦慮。「怎麼可能,你應該比我高吧?」「誰誰誰比你多好多!」這些話語看似無心,卻可能讓人質疑自己的價值,甚至陷入不必要的壓力。
這樣不僅容易造成困擾,還可能影響人際關係,甚至引發不必要的誤解與隔閡。
我笑著回應:「夠用就好,來,乾杯!」這是最常見的帶過法。如果對方繼續追問,我便反問:「怎麼突然對這個有興趣?」或幽默回應:「公司說不能講,講了要扣錢!」讓話題自然轉向。當然,也可以直接說:「這是個人隱私,不太方便透露喔。」這樣的回應,既保持了禮貌,也守住了自己的界線。
〈守口如瓶〉交友被詐 幫忙冷處理
文/祐禎(嘉義縣)
午休到一半被手機鈴聲吵醒,原來是同事來電要去警局做筆錄,心想這傢伙不是去買便當?午休結束前他又打電話來,下午要我幫他臨時請假。
所有人都來向我打聽他為何去警局,但我一律回答只知道他去做筆錄,有些人就是不死心,試圖用LINE或其他方式問他到底如何?但都沒得到他的回應。
下班後,我打電話給他詢問情況,他才說是交友軟體上被詐騙恐嚇勒索,所以才去警局報案。這幾年來他一直想成家,但卻屢戰屢敗,仍舊單身,有時還成為同事間揶揄與嘻笑的對象,所以我一聽到「交友軟體」,當下腦袋瓜就冷靜下來。我跟他說很多人都來問他的狀況,我只說去警察局做筆錄,交友軟體的事情我現在聽到,但掛上電話我就忘記這件事,要他想好星期一要怎麼面對其他人的詢問,其餘的事情我一概不知,也不會多說一字。
星期一上班,很多人問了他一個早上後,看著所有人的臉從期待轉變為百般無聊,我知道他躲過尷尬,而我也躲過耳邊疲勞轟炸。
〈走為上策〉健康隱私 不想被討論
文/張子筑(台中市)
俗話:「一樣米養百樣人」,說明每個人的個性、思想、行為各式各樣、形形色色,都不相同,所以遇到喜歡探人隱私的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明明是隱私,卻被公然探問,還一派理所當然,真要人無語問蒼天,尷尬至極。要閃避這樣的不悅,就要各顯神通了,我會當機立斷,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記得更年期時,引發恐慌症及心律不整,那陣子接連好幾次跑急診,真巧都遇到當志工的友人A輪值,她關懷備至之餘,也引來異樣的眼光。我一向不喜歡讓人知道身體狀況,那是個人隱私,即便是至親好友善意的關心,都讓我感覺不舒服,好像被偷窺。
有一次老朋友相聚,A也在座,一群人從兒孫聊到理財,滿場歡樂,暢所欲言。聊著,聊著,話題轉到退休養生,這時A話鋒一轉,忽然對我飄來關愛的眼神,剎那間我彷彿成為聚會焦點,眼看矛頭不對,靈機一動,藉故兒媳有事,臨時要去接孫子,語畢,走為上策,免除一場赤裸裸的拷問。
〈敬而遠之〉小姑愛打探 讓人招架不住
文/科帆(高雄市)
我的原生家庭成員愛打聽別人的隱私,而且總是打破砂鍋問到底,即使兩個妹妹已出嫁,與娘家住得近,逮著機會便對娘家的一舉一動問個不停。
從正面思考,女兒高度關注娘家或許是愛的表現,我也早已習慣言無不盡,但對我的妻女而言,「一人一家代、公媽隨人拜」,畢竟是外戚,過於探問兄嫂家的隱私,真令人招架不住!
如果只是話家常尚無不可,偏偏她們問的盡是兄嫂的財務動向、行事動態、服侍父親的細節,及我兩個女兒的工作交友狀況,包括前因後果、行事曆與未來計畫,都要鉅細靡遺地交代清楚,若覺得不夠透澈,還會拐彎抹角、抽絲剝繭地追問下去,形同一場隱私的逼供大會。
長期面對如此私密被攤在陽光下的場合,令妻女的壓力大到無以復加,更成為妻子揮之不去的夢魘,因此每逢家庭聚會,妻女總會推託有事,避而遠之,更警告我單刀赴會需謹言慎行、守口如瓶,避免這種不愉快的感覺一再上演。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