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卓溪布農族天籟之聲 台師大舉辦原音重現音樂會

2025/05/20 05:30

重現58年前東台灣布農族天籟之聲,台師大本週四辦音樂會。圖為卓樂部落(當年稱卓麓部落)的入口意象。民國56年7月24日,史惟亮與葉國淦在此錄製了8首歌謠。(呂鈺秀攝影,台師大提供)重現58年前東台灣布農族天籟之聲,台師大本週四辦音樂會。圖為卓樂部落(當年稱卓麓部落)的入口意象。民國56年7月24日,史惟亮與葉國淦在此錄製了8首歌謠。(呂鈺秀攝影,台師大提供)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重現58年前東台灣布農族的天籟之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將於5月22日舉辦「卓溪布農族的原音重現與當代想像」音樂會,10位來自花蓮卓溪的布農族歌者,加上音樂學者史惟亮與許常惠帶領的民歌採集運動隊伍,在卓溪錄製珍貴布農族巒社群歌謠,並與台師大音樂系作曲組老師黃苓瑄及其學生合作,共同創造「原音重現」下的「當代想像」,讓東台灣布農族原音再次迴盪於現代。

音樂會主持人、台師大民族音樂學研究所教授呂鈺秀說明,布農族傳統音樂在台灣音樂史中占有舉足輕重地位,尤其是源自郡社群的〈祈禱小米豐收歌〉(俗稱八部合音),更因其獨特的演唱方式,經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的介紹而揚名國際,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原住民歌謠之一,並逐漸轉化為布農族重要的族群認同象徵。

呂鈺秀表示,相較於廣為人知的郡社群音樂,居住在花蓮地區的巒社群布農族音樂有著顯著差異,在前往花蓮卓溪鄉進行田野調查時,當地耆老高健雄即指出,巒社群並未演唱〈祈禱小米豐收歌〉,而是擁有獨特的〈獵熊歌〉等豐富的音樂文化。

在原住民族委員會經費支持下,呂鈺秀帶領團隊針對民國56年的錄音資料,進行4年研究,足跡遍及7個留存錄音的布農族部落,不僅翻譯歌詞、尋訪當年歌者的後代,建立其生命史,更深入詮釋歌謠的文化意涵,並進行聲音的修復工作,催生收錄65首珍貴歌謠的專輯「聽見1967 東台灣布農族」,更促成此次台師大展示卓溪布農族獨特音樂文化的音樂會。

當天表演曲目包括〈獵熊歌〉(malastumaz)、〈祭槍歌〉(pislahi)、〈背負重物之歌〉(manvavai)、〈報戰功〉(malastapang)、〈飲酒歡樂歌〉(tusasaus)等,免費入場。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