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家庭plus.戲看人生】孩子要高飛了
圖/達志影像
文/黃文綺
偶然看到網路短影片,背景音樂〈Both Sides Now〉喚起青春回憶,影片卻挺陌生,很快搜尋到2021年《樂動心旋律》(CODA),英文是Child of Deaf Adults的縮寫,描繪聽障家庭的親子關係。
17歲的露比,與聽障父母及哥哥同住,雖就讀高中,但每日清晨,都先和家人去捕魚,經常因此上學遲到,在上課中睡著,也因全身魚腥味,在學校常被排擠嘲笑。
某日閨密拉她參加社團課,她發現暗戀的男孩參加合唱團,也選擇報名。沒想到平日在捕魚、在家中,都會一個人大聲唱歌,熱愛音樂的她,在老師要大家輪流唱一句「生日快樂」時,卻落荒而逃。
隔日她告訴老師,除了怕被嘲笑,也怕發現自己唱不好,老師知道她來自聽障家庭,卻想唱歌時,舉Bob Dylan為例,Bob被形容聲線像砂子和膠水,卻能成為著名的歌手,但有些人聲線好聽,卻沒有故事,然後問她:「妳有話要說嗎?」她回有。她用歌聲證明Child of Deaf Adults,的確有滿滿的故事,老師鼓勵她考音樂學院。
露比在成長過程中,以為自己是全家唯一的「正常」人,父母依賴她當與外界溝通的橋梁,連哥哥都無法取得父母信賴。除了捕魚,父母親看醫生,也得她當翻譯。家人根本「聽」不見她的歌聲,該如何提出要離家念音樂學院?
從家庭系統觀點來看,愛的序位是「父母像父母、孩子像孩子」,系統的運作才能達到平衡。未成年的孩子無需陷入盲目的忠誠,承擔一切,放棄追求自己的夢想。
學校音樂演唱會接近,音樂學院面試在即,露比遲遲不敢說,父母誤以為她在談戀愛。每當家裡需要她時,她必選擇家庭,直到練唱時再三遲到,老師不肯再教她,她終於得面對現實。
她向家人表達熱愛歌唱,和考音樂學院的夢想,母親十分激動,質問:「如果我是盲人,妳會畫畫嗎?」言下之意,她聽不到聲音,女兒卻想唱歌?露比反問母親,曾希望她也聽不見嗎?母親坦承因聽障和外婆一直不親密,當知道她是正常孩子時,深怕母女的「不一樣」,會重複上一代的模式。
次日她頭一回沒有跟出海,未料當天官方派觀察員跟船,發現只有父兄兩名聽障,認為不安全而舉發,海警來禁止他們捕魚,還要罰款,她決定不升學留在家,但哥哥卻氣她放棄夢想。
家人參加學校音樂會,坐在聽眾席上難融入,但父親看見許多人被女兒歌聲感動,回家後請她再唱一次,用手輕放在她的聲帶感受歌聲,明白女兒的歌唱天賦。
隔晨父親叫醒她,一家人陪著面試,她邊唱邊加入手語,歌詞中用雲和陽光做為隱喻,敘說年幼時感受被呵護的甜蜜,長大後可以做很多事,而「雲卻遮住陽光」,但她懂得從兩個角度(Both sides)來看雲。
這部片改編自2014年法國片《貝禮一家》(La famille Bélier),原片尾女主角唱得更直白「我就要高飛了,我愛你們,但是我要飛了,我不是逃避,我是在飛翔……」值得所有親子深思!
(作者為資深故事媽媽、〈好哇!就來玩吧 podcast〉節目主持人)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