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家庭plus.徵文大拼盤】父母言行 不想再複製
圖/陳佳蕙
成長過程中,家長的一些言行無意間可能傷害到孩子,也可能孩子不知不覺也複製了……
圖/陳佳蕙
〈不說話懲罰〉痛恨冷戰 卻成為加害者
文/古家榕(基隆市)
我這人有個壞習慣,每當憤怒到極點,往往一言不發,美其名為「保持冷靜」,潛台詞卻是用冷漠懲罰對方。
多年來,這套模式讓丈夫崩潰無數次,但當下一次發生衝突時,我還是會本能地往後縮,似乎這麼做,才能讓情緒找到出口。
直到看到一本書,作者提及他曾被繼父家暴,一度發誓不要成為像他那樣的人,卻在一次鏡子的反射裡,發現憤怒時的自己,跟繼父一模一樣。這才驚覺,「想像是一種複製。當我發誓不要成為他,反倒會一直想著他的模樣,最終讓自己複製了那個想像。因為,我只能成為我所看見的。」
頓時意識到,從小到大,我媽一生氣,就跟我冷戰。自己被這窒息感逼死無數次,也暗自發誓千萬別成為這樣子,豈料,一個痛恨冷戰的受害者,最終仍成了發動冷戰的加害人──我們只能成為自己所看見的。除非我能置換內心的圖像,用覺察取代壓抑、用表達取代逃避、用擁抱取代疏離,重新創造正確的想像,方能真正遠離當年的影響,活出今日渴望成為的模樣。
〈犯錯就被打〉情緒穩定 是被愛出來的
文/閱讀女子(新北市)
成長時期的我,很害怕犯錯。父母對我犯的錯,不是厲聲飆罵,就是曬衣架或拳腳相待。或許因為如此,我養成很會看人臉色的討好型人格,但又不會處理情緒,像座悶住的火山,壓抑不住就爆發,讓人際關係滿目瘡痍。
回想出社會後初任教師那幾年,真是對當時的學生抱歉萬分。沒有覺察的我,複製了原生家庭的模式:容易不耐煩,想用責備或懲處來快速解決問題,也沒有意願/能力建立和學生間的關係。跌跌撞撞,找了些書看,也去心理諮商一陣子後,才逐漸「看見」自己的模式。
在網路上看見一句話:「情緒穩定是被愛出來的。」如果我不曾被好好愛過,要如何自我教育,當個情緒穩定的人?在幾年的諮商裡,我學到:稍微慢一點沒關係、有時犯錯是正常的、最重要是善待自己才能善待他人。行走坐臥、一呼一吸間,觀照自己的念頭和感受,當「焦焦」和「怒怒」要暴衝時,安撫自己:「沒關係,慢慢來,你很棒。」成為自己的父親和母親,好好把自己愛成一個,情緒穩定的大人。
〈只看重成績〉拒當只簽名媽媽
文/菜菜蟲(高雄市)
小時候,我放學後直接由安親班接送,學校的作業和複習都在那裡完成。回到家,媽媽只負責「簽名」和確認我的成績是否達到95分。如果當天的考卷未達標準,媽媽就會說:「太丟臉了,我『拒簽』。」
如今,我自己當了媽,親自陪伴孩子寫作業、複習功課,趁機和孩子聊聊學校的生活、朋友的趣事,讓學習不只是冷冰冰的分數,而是一種親子間的交流。我不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果,更在意他從錯誤中學到了什麼,是否理解了觀念,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分。
當然,這樣的陪伴過程並不總是和諧順利。孩子難免會耍賴、頂嘴,甚至為了不想訂正錯誤而和我「鬥智鬥勇」。但即使有摩擦,我依然相信,這樣的陪伴能讓孩子感受到──學習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段有人同行的旅程。
或許這樣的方式不像安親班那樣有效率,但我相信,孩子真正需要的,不只是分數上的進步,更是心靈上的支持。學習的路上,我願意牽著他的手,一起走得更遠。
〈老愛跟人比〉麥擱比 只想當局外人
文/ELLIE喵(高雄市)
在那個聯考至上,連國中月考成績都可以拿來當全校大車拚的年代,爸媽意外發現,他們某位朋友的女兒C居然跟我同校同屆。於是開啟了兩家媽媽互相較勁的日子,而內向又安靜的我,就這樣被當成上戰場比拚的寶可夢,默默承受著「成績比較大賽」的重量級壓力。
數十年之後的某日,他們無意間竟又提到那個同學C,提到她從事鞋業進出口貿易,現在過上富裕的人生⋯⋯這種時刻真的很讓人無語,尤其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要再聽到這種比較。
爸媽說得眉飛色舞,我默不吭聲,內心翻騰了無數的小劇場,當場兩個八旬老人努力地要喚醒我的記憶,詳列出他們記憶庫裡所有線索,無奈見到我依然呈現「查無此人」茫然失憶狀。
我真的很想說:「你們可不可以不要再比較啦!」我默默翻著白眼,思緒老早飛到九霄雲外了。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