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用藝術發聲】 周書毅/移動所思:從高雄到柏林 - 上

2025/05/27 05:30

◎周書毅◎周書毅

◎周書毅

一座城市的文化在哪裡,藝術就在那裡。那麼,一座城市應該擁有多少藝術空間?有多少人需要自己的生活中保有藝術?有多少藝術文化工作者與你居住同一座城市,並且你能夠非常靠近他的藝術?無論是欣賞、感受、釋放,透過你的生命共振,用最日常的方式接近。

上個月底,我從台灣高雄飛到德國首都柏林,一處不停重生與再生之地。柏林人口是高雄的三倍,而高雄的土地面積則是柏林的三倍多,但此處文化藝術中心的密度卻遠遠超過高雄。也許不應以高雄,而應以台北來比較?柏林有難以計數的劇院與可供選擇的表演,還有大量支持藝文展演的人口,也許才是最難相提並論的。用數字來比較,雖是不公平的,畢竟從歷史文化的時間軸來看,其巨大的差別在於時間的累積、讓藝術走入常民的文化教育,還有那給出的想像空間。

有時出國創作與表演,最怕用過於「比較」的觀點來看自己的國家,在與他國的差異之間找不到確切的思考角度。也許「對比」是最簡單能理解差異的入口,有了認知後,再深入去追尋原因:究竟一座城市如何形成此刻的姿態?

柏林有許多私人藝文空間,特別是表演藝術方面。而高雄除了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大東文化藝術中心、高雄市文化中心、岡山文化中心以及傳統藝術中心新成立的中山堂劇場、駁二正港小劇場,民間的表演藝術空間非常稀少,而上述空間的營運方式,亦少了藝術核心人才的角色;除了衛武營,其他多半是政府機關的公務體系運作,關於如何發展節目,少了長期規畫,長年下來,這些表演場所多為買辦或以外租為主,對在地人才的發展或如何與國際連結,也難以有持續性的發展,進而影響下一個世代留在高雄的意願。這樣迫切的現象少有人關注,選擇北漂只好成為藝文工作者的常態。近年臺灣舞蹈生態行動協會的創立,南台灣表演藝術發展協會的世代接棒,期盼能藉此扮演對話的橋梁,開啟更多討論與反思。

近日的我,在柏林與萊比錫排練,而舞蹈創作最重要的就是空間,做為一個獨立表演藝術工作者,在尚未有能力擁有自己的空間時,租借場地成為唯一的方式。德國有許多發展已久的舞蹈機構,對於藝術家日租工作室提供相對友善的價格,得以支持創作生態的循環,這應也是政府的責任之一。相反,如果一個國家或城市,缺乏讓獨立創作者有能力承租的空間,每一個空間都需要以商業模式維持,那麼,又將會失去什麼呢?

(待續)

■【用藝術發聲】隔週週二見刊。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