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plus.生活停看聽】菜粽 南部特有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文/阿珍
一般人都知道北部粽與南部粽有很大的不同,北部粽大多數是先將長糯米和餡料炒熟後,放進黃褐色的桂竹葉中,包裹成長圓形,再隔水蒸熟,因而米粒分明,而且口感比較Q彈。
南部粽則是把生圓糯米先泡水,再與餡料一起包進墨綠色的麻竹葉裡,在水中煮熟,口感則是比較偏軟Q,因此南部人覺得北部粽好像是包粽葉的油飯,北部人覺得南部粽太軟爛。
然而,「花生粽」是南部特有的粽子。在清朝時期,台南五條港的碼頭工人,因為吃不起餡料豐富的肉粽,但又想吃粽子,於是就有人使用糯米和花生做成簡單的「花生粽」,「花生粽」成了南部勞工裹腹的食物,因為它提供工人足夠的熱量,使工人有力氣從事勞力的工作。
「花生粽」又稱為「菜粽」,所謂「菜粽」,是指「素粽」的台語發音,並不是指裡面包著「蔬菜」的粽子。後來,這種物美價廉「花生菜粽」成了南部基層民眾的拜拜的「素祭品」,也成了廟宇拜神後分給信徒的祭品,主要是因為「花生菜粽」很便宜,不像一般的肉粽那麼貴。「花生菜粽」因而成了南部民眾的重要飲食文化特色。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