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跨越感官實踐共融 「聾人藝術節」6月登場

2025/05/30 05:30

《SINGNET》探索網絡社群媒體、即時訊息、字幕等數位媒介,使聾人擁有更多的主導話語權。(蔡耀徵攝,大可創藝提供)《SINGNET》探索網絡社群媒體、即時訊息、字幕等數位媒介,使聾人擁有更多的主導話語權。(蔡耀徵攝,大可創藝提供)

〔記者董柏廷/台北報導〕長年致力「聽障藝術創作」的大可創藝,將於6月21至22日在桃園展演中心舉行「親愛的月光聾人藝術節」,是台灣首個以聾人文化為核心,以共融為主題的藝術節,透過舞台表演、論壇與互動活動,邀請觀眾跨越語言與感官的邊界,體驗多元藝術可能。

《Feel Together:百合》由聾人與ADHD聽人共同演出。(林育全攝,大可創藝提供)《Feel Together:百合》由聾人與ADHD聽人共同演出。(林育全攝,大可創藝提供)

藝術節聚焦「跨越感官界線、擁抱多元感知」主題,策畫3部短篇演出、2場深度論壇與2場互動工作坊,推動聾人藝術者美學表現,並創造聽人與非聽人觀眾共同參與的平台。

本屆藝術節推出的3部短篇作品各具特色,其中,《沉默的世界》由林靖嵐創作,以舞蹈與手語重建一座集體失聰的小鎮,居民展開無聲革命,融合無聲抗議與肢體劇場語彙。《Feel Together:百合》則由王珩與林靖嵐共同創作,兩位分別為ADHD聽人與聾人演出者,透過身體語言交織記憶、認同與文化,展開無語的情感共振。《SINGNET》由潘思廷發表,以網絡社群作為展演場域,討論聾人如何於數位環境中獲得語言主體性,藉由肢體劇場重新定義連結與溝通的方式。

大可創藝自4年前啟動「聽障共創計畫」,持續投入聾人表演人才的培訓與創作扶植,強調手語、肢體與共感等非語言形式,亦能成為舞台上與聲音等量齊觀的藝術語言。2023年起,團隊與桃園展演中心攜手推動「藝術共融—聾人藝術創作與推廣計畫」,推出原創匯演《聚.众》,並與狂夢藝術合作藝文手語導覽及演出實驗作品《Feel Together:百合》等。

「親愛的月光聾人藝術節」不僅是聾人藝術者創作與交流的舞台,也象徵著台灣共融藝術實踐的新進展。除演出外,藝術節亦推出2場不分語言與舞蹈經驗的體驗工作坊,鼓勵大眾參與,透過身體與情感感知彼此,體驗跳脫傳統聽覺主導之下的藝術接收方式。活動詳詢大可創藝臉書。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