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自由副刊.我們的歌──五年級點唱機】 宇文正/雨夜花
圖◎王孟婷
◎宇文正 圖◎王孟婷
和李進文喝咖啡的下午,他說不會唱歌啊,聊著聊著,他翻出腦海裡的許多畫面,有個畫面伴隨著一首歌:「雨夜花。」啊,我說,「雨夜花,那就是你的歌了。」
「我小孩有很短暫的時間送到老家請我媽幫忙帶,我常看到她坐在嬰兒搖籃邊唱〈雨夜花〉(周添旺/曲,鄧雨賢/詞),那畫面很有趣。我媽媽是賣魚的。」
噢,「那麼你爸爸呢?」
「我爸也是賣魚的。」
我笑了,「那幹嘛分開說?你是魯迅喔?」(「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
李進文憨憨地跟著我笑:「就是要分開說,因為他們兩人是分開來賣魚。」
「這是一種多通路行銷的概念嗎?」
「沒有什麼概念,只是因為他們個性不合,寧願各自在不同的地方賣。我們家住高雄茄萣。茄萣和台南只隔著一條二仁溪,算是大台南生活圈的衛星鄉鎮,我爸媽都在台南賣魚,只是各在不同的市場。我媽媽個性幽默爽朗,很會做生意,爸爸太老實了,也可以說是頇顢(hân-bān),常常被騙,我媽看不過去就會吵架。所以家裡的經濟支柱其實是媽媽,她還要打理家裡的一切,照顧我們六個兄弟姊妹。她從早做到晚,一早就要起來煮飯,讓我們小孩帶便當,然後才出門賣魚,但我從來沒看過她吃早餐,我甚至不知道她一天裡到底是什麼時候吃飯。」
李進文小時候,學校放假日,母親不放心他一個人在家,有時會帶他到市場去。他就留意母親怎麼算錢。原來是心算,算得準又快,很厲害,重點是她沒上過學不識字。他母親根本是個業務型女人,自己魚不夠賣了,還會去跟市場裡其他攤販批貨來賣。但李進文從沒有跟父親一起去市場,沒看過他到底是怎麼算錢算到他媽媽不要跟他一起擺攤。他說這輩子跟爸爸搭不上幾句話,甚至全家都很少跟他說話,他也不會主動問小孩任何事,「用台語形容,就是戇直(gōng-ti̍t)。」李進文說,他們家都是「有事問媽媽」。小時候印象深刻的對話是被爸爸叫去買米酒和保力達,「不知道為什麼那個時代做工人都這樣喝。米酒加保力達,就是我爸爸的形象了。」李進文好像突然想到:「啊我爸的台語名字叫『顧怨仔』,聽起來有點哀傷,這不是他本名,不清楚為何這樣叫,也許是小時候不好晟養吧?」
雖然父母的魚攤分開兩地,但都由父親負責進貨,每天傍晚他會到漁港挑魚,買進成箱成箱的魚要先放進碼頭的公用冰庫裡。但放進冰庫之前得清洗、整理、分類、撒碎冰,李進文放學後得跟哥哥輪流去幫忙。
「那時候才念小學,很討厭這件事情,因為放學不能去玩,又很累,而且經常被刺到,有時候刺太深了,好像拔不掉,總覺得那刺已經流到我的身體裡面了,懷疑它是跟我的骨頭連在一起了嗎?」
有一次,李進文還被關在冰庫裡了!「我被反鎖在裡面,四周砌著一塊一塊的冰。我感到從未有過的恐懼和壓迫。冰庫很冷,而且無論怎麼喊怎麼敲,外面都聽不到。他們不知道裡頭有個小孩。後來剛好有人進來拿冰。命大。」
他說被反鎖的這次經驗,畫面、氣味都是藍色的,冰塊的寒氣,難以言說的無助感,氤氳出一片迷霧霧的藍。
到高中時,魚的氣味仍然籠罩李進文的生活。他念台南二中,每天一早要搭二十四號公車。媽媽也是搭這路公車去台南市場賣魚,她用扁擔挑著魚上公車。「若剛好那天魚貨少,只有一大桶,她會請我跟她一起挑。我穿著高中卡其制服,戴著軍訓帽,挑著魚,覺得很尷尬。那個年紀情竇初開,這車上都是要去台南念書的高中生,一半是女學生。我媽媽又很會跟司機聊天、講話很大聲……」這是李進文回憶青春期中「害羞」的畫面,從前是尷尬,如今是五味雜陳的罪惡感,覺得很對不起勞苦的母親。
他大學考進逢甲統計系,人生最大的心願就是「歐趴」。統計系在課程安排上,須過五關斬六將,一科擋一科。統計學沒過,便沒辦法修數理統計、數理沒過就不能修高等統計,微積分沒過不可修某課程,機率論沒過又不能修某某課程。左擋右擋,道阻且長。每到暑假,一堆人都要去暑修。「我想,我又不喜歡念統計,為什麼還要暑修?所以立志要歐趴,每到考前兩禮拜,我就出現一種瘋狂狀態,抓著學長、學姊解題。一堆統計定理、定義、公式,先背起來再說。也許在我漫長的人生旅程中,有一天,我終於能理解統計學裡的一些公式定理到底是怎麼回事。但那是遙遠以後的事,眼前我只要六十幾分就好。成績單會寄回南部,我爸媽不識字,但是他們知道黑色跟紅色的意義。他們每天賣魚那麼辛苦,我總不能讓他們看到一堆紅字。我的志向就是大學歐趴,畢業以後再也不要念書考試。」他真的是班上極少數歐趴的學生,之後也真的不考研究所,連預官都不考,反正是大專生,進部隊就可以受訓,當班長。
至於寫詩啊,真的不是一件浪漫的事。問李進文曾寫詩給初戀女友嗎?居然毫無遲疑地搖頭,「我不是一個浪漫的人。」
「可是你是詩人耶。」
「我最初寫詩的動機真的很單純,我們學校有逢甲文學獎,我是為了獎金,還我的助學貸款。首獎獎金將近兩萬塊,我貸款一個學期兩萬多,再兼個家教,學雜費和生活費就解決了。那時候還談不上興趣,覺得寫詩是我拿手的,不知道為什麼,我國中的時候就常常代表班級和學校去參加作文比賽,不是什麼文藝少年,反正叫我比賽,我就去,去了就常得獎。大三的時候,有同學邀我進逢甲青年社,我就去了。那裡有一群文藝青年。我可能只是去取暖的,因為不喜歡統計,那裡是個避風港,是一個可以讓我放鬆的地方。社員還選我當總編輯,所以我很早就當總編輯了,我從沒有自『基層』做起,哈哈。逢青社裡有一群熱情的怪咖,那時逢甲只有理工商沒有文科,我們常為了被審稿而跟訓導處和教官翻臉吵架,反抗就是青春,何況當時正值世界和台灣自由民主狂飆的八○年代,滿街示威遊行陳抗……像是後來經營淡水有河Book、寫影評很出色的686,他是航太工程系的社員,是我學弟。」
李進文大四時,首次參加校外文學獎,就獲得《中央日報》文學獎新詩二獎,且同年得到全國學生文學獎散文二獎和新詩佳作,《中央日報》的獎金足夠買一台摩托車。「我告訴媽媽我得獎了。她問我多少錢呢?她說你妹妹需要一台摩托車。我就給妹妹買了摩托車。反正我那時候準備要去當兵了,家裡需要,當然沒問題。當兵不花錢,有薪水,每個月還給兩條白長壽。」
當兵分發到那時的台北縣油車口營區,駐防淡水河口,每天看落日數日子,看著看著還看見過浮屍。冬天寒冷的海風吹來,心裡渴望有人來看他,家人忙著討生活,遠在高雄,又沒有現今的高鐵,所以從未去探視,只有女朋友曾到台東的新訓中心看過一次。後來女朋友也分手了。
他們是班對。在李進文退伍前二十天,女友的母親出車禍過世了。那時剛好部隊舉行旅對抗。他在淡水的無線電報室服役,正準備移防前往新竹,演習等同作戰。卻碰上女友家出事,他動彈不得,不了解情況,更沒法去安撫女友的心情。他得守著無線電報台,電報室是禁區平時不會有人進去,摩爾斯密碼嘀嗒、嘀嘀嗒迴盪在緊繃的白牆。李進文心裡掙扎,該怎麼辦?實在太心慌,到了女友母親出殯那一天,索性不管了,沒正式請假就離營,想說當日盡快趕回來就好,於是清晨從淡水搭了五、六個鐘頭的野雞車回南部,直奔殯儀館。他到了門口,呆立門邊看著她的親友行禮如儀,一個一個上香,女友回禮,他彷彿站了比服兵役還久的時間,直到儀式完了,終究沒有走進去。因為當時,兩人剛剛分手了。
「她有沒有看到你?」
「沒有。她不知道我曾經去過。」
這個畫面,站在殯儀館門口,靜靜望著前女友哀戚的臉,在未來的人生中,偶爾會莫名浮上心頭。
至於為何分手?男孩在當兵期間原就會經歷一次愛情的體檢,觀念、家庭、學歷、未來、個性,拉開距離之後一一被細細檢視、思量。「她有一天,唉偏偏就在我快退伍時,寫信跟我說要分手,其實這中間我一直都想不出來,我們到底為什麼分手。只記得她下決心的契機,就在她母親突然過世。她的生活受到很大的衝擊,也許她覺得自己就只剩爸爸了,要順從父親的意思;也許是她突然清醒,確認兩人不合適。這也可能都是我的誤解。家人跟我說,她寄回了我的東西。無論如何,她母親出殯這麼大的事,我理應要去探望。後來回營裡,被我們營長飆罵一頓,差點被關禁閉,怕這一關可能關到退伍了。還好只讓我全副武裝面壁罰站一天,算是放我一馬。」
都已經到殯儀館門口了,為什麼不進去呢?
李進文說:「我知道我是神經病,回部隊還被罰。我也很納悶,怎麼會那麼笨,就像她的分手信,我應該是回了信,但是我完全沒有問她為什麼。」
要我唱一段〈雨夜花〉嗎?
「雨夜花,雨夜花,受風雨吹落地,無人看見,每日怨慼,花謝落土不再回……」
「而你們從此就再也沒有聯繫了嗎?」
李進文說,有的,「我太太已經生老大以後,有一個晚上,在家裡接到她的電話。記憶中她說有工作上的事請教我……然後說:『我知道你的個性,如果我沒有主動跟你聯繫,你是不會聯繫我的。』」之後兩人就真的再也沒聯絡了。
李進文的老大,母親幫忙帶了半年,「到生女兒時,媽媽身體已經不好了,所以我不讓她帶。她一直覺得很愧疚,說我哥哥、姊姊的小孩都是她幫忙帶大的。其實我覺得沒什麼,自己帶還比較好管教。但她還是難過,遺憾自己沒做到公平。她那麼坎坷,那麼吃苦耐勞,每次聽她哼〈雨夜花〉,都覺得這首歌真是她一生的寫照。我爸爸八十歲過世,我媽七十六歲走的。她這輩子最討厭的是麻煩別人,過世前擔心自己會洗腎,連萬一有一天洗腎要去哪裡洗,都幫自己找好了,她不要別人照顧。」
想到母親,李進文便覺得虛無。她一生似乎從沒有享受過。挑磚、打雜工、市場賣魚、去魚鬆工廠剝魚,什麼都做。婆婆苛刻,公公會打她,「土公仔性」的丈夫從沒幫到她,娘家也無可倚賴。她被詐騙集團騙過錢,積蓄又被做生意的女婿周轉,血本無歸。她竭盡心力地付出,到底所為何來?「人的一生為什麼要這麼辛苦?但是她對媳婦很好,她總是說不希望媳婦受她受過的罪,她的個性真是不可思議的開朗,她常常跟我講的一句話就是『想較開咧,沒啥代誌』……」我發現平日沉默的李進文,講起媽媽卻滔滔不絕。
啊,「你為媽媽寫過詩嗎?」
他表情變得柔和,可以說是浪漫了,「噯,我還寫滿多的耶,我媽這一生太委屈了……」
李進文給我看他為母親寫的詩:
「打瞌睡的客廳不會吵她,只有正午/當寂靜為她拭汗,驚醒/幾曲沙發老彈簧/掛鐘滴答、滴答,而她/醒來之前還有一輩子的回憶要洗要刷/還有叮嚀,乾乾癟癟地晾在嘴角/……/她從未在我入睡前講故事/她的故事,總像是剛出爐的熱麵包或苦難/不好講而只能親口嘗」(〈對母親的看法〉)
「花落土,花落土,有啥人通看顧,無情風雨,誤阮前途,花蕊哪落欲如何……」
我想,那一代的母親,幾乎都是雨夜花啊。●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