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畫是記憶的光譜─望地之謎:林欽賢繪畫創作展
林欽賢〈墨家〉油彩、畫布,182×227公分,2025。
文/記者董柏廷 圖片提供/林欽賢
走進林欽賢的畫中世界,彷彿踏上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長征:從台灣的山海風土、族群紋理出發,途經古典的理想國、現代的知識構築,終於抵達一座由哲思搭建而成的繪畫劇場。這位在寫實技法上獲得國際肯定的台灣藝術家,長年以「集體記憶」為經,以「寓言古典」為緯,梳理土地與人的情感交織,試圖以藝術回應台灣這片「望地」的無盡謎題,技巧和想像力在台灣獨一無二。「望地之謎:林欽賢繪畫創作展」,6月7至25日,於台中市大墩文化中心大墩藝廊展出。
林欽賢以畫筆記錄時代,卻不止於寫實。「記憶」是他長年創作的根本命題。
林欽賢〈勝利女神的飛臨〉油彩、畫布,130×130公分,2018。
對遺忘的溫柔反擊
從2008年北美館的「集體記憶」展至今,他始終關注記憶如何形塑個體與社會,並將藝術視為「對抗遺忘」的一種記憶術。這不僅是情感的書寫,更是一種認知與批判的動作。
「我們的記憶有多少是親身經歷?有多少是閱讀、想像、投射而來?」他如此發問。在他看來,「記憶」既不純粹是歷史的殘影,也不是私人經驗的片段,而是一種可被「諧擬」、「挪用」與「再現」的視覺材料,得以透過藝術轉化為社會的共同意識。
這樣的思維也讓他的繪畫從「再現」走向「重構」,從記錄走向哲學。在訪談中他坦言,創作過程即是一種對「感性與理性」的無盡追問。他援引後殖民理論、記憶社會學與古典哲學為養分,試圖以「建設性願景」取代對歷史的消極複誦,讓畫作成為「思想的容器」,而非只是「技法的表演」。
林欽賢〈小琉球的女王〉油彩、畫布,65×53公分,2025。
從歷史畫到寓言劇場
林欽賢的畫中總蘊藏故事。他擅長大型敘事式構圖,如〈黑水溝〉、〈春饗秋宴〉、〈野柳的桂冠〉等作品,往往融合現實人物、歷史背景與象徵符號,建構出跨時空的視覺場景。這些畫作猶如一場場「寓言式的歷史劇」,觀者進入畫面,就像進入一場知識與感性的對話。
〈黑水溝〉描繪先民渡海的艱險與信念,在畫面中,林欽賢將歷史的沉重以「寓言化」方式處理,不直接訴諸悲情,而是運用壯闊的構圖與人物姿態,營造出一種超越現實的精神情境。他說:「這幅畫不是歷史重演,而是我們每個人在生命中都會經歷的『渡海』時刻。」
林欽賢〈黑水溝〉油彩、畫布,170×256公分,2022。台中市美術館典藏。
在〈野柳的桂冠〉中,他更進一步讓藝術史人物、現代評論家與神話角色共同出場,場景設於野柳女王頭的石岸,將現代文明的追求與古代祭典交融為一。「那不只是對一群文化人的致敬,更是我對這座島嶼文明的祝福。」他強調。
林欽賢〈野柳的桂冠〉油彩、畫布,259×182公分,2020~22。
古典的血脈,現代的回聲
林欽賢畫風寫實,但不屬於狹義的「寫實主義」。他長期研究西方藝術史,深受德國古典美學家溫克爾曼「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理念啟發,對古希臘雕塑中的「內斂力量」與「精神光輝」有著強烈認同。這股古典理想,成為他追求畫面均衡與精神純粹的準則。
「我追求的是一種動態平衡。」他曾解釋,繪畫之於他,不是激情的爆發,而是一場內在秩序的編織。如〈山的守護者像〉、〈霧中的微笑〉等作品,皆展現出人物的穩定姿態與深沉神情,那種超越外貌的精神氣質,正是他心目中「理想人物」的化身。
林欽賢〈山的守護者〉油彩、畫布,162×112公分,2018。台南美術館典藏。
林欽賢〈霧中的微笑〉,油彩、畫布,116.5×72.5公分,2025。
這樣的繪畫語彙,也延伸至他的肖像畫創作。〈德威三雄〉、〈穿著邵族披風的宸宸〉等作品,在形象忠實之外,刻意保留了一種理想化的光輝。他強調,肖像畫不只是「像」,更是一種「認同建構」的行動,是為個人,也為時代立傳。
林欽賢〈穿著邵族披風的宸宸〉油彩、畫布,91×65公分,2015。
土地的呼吸,風景的魂魄
2025年「望地之謎」展中,「風土」系列可謂其創作轉向的另一軸心。這些描繪台灣山水與鄉野人文的作品,如〈望〉、〈小琉球的黃昏〉、〈尋訪神木〉,不再訴諸敘事劇情,而是以更純粹的圖像語言探討人與土地的關係。
林欽賢〈望〉油彩、畫布,180×80公分,2025。
這些風景畫宛如詩,在光影與構圖中藏有一種無聲的深情。觀者不只是觀看風景,更彷彿感受到土地的呼吸與情感。他說:「風景從來不是中性的,它是人與自然共構的結果,是文化記憶的現場。」他援引德語詞源「Landschaft」的含義,將風景視為一種「關係的狀態」,而非物理的空間再現。
從這點來看,林欽賢的「風景畫」其實是一種風土敘事,是對台灣這塊土地所蘊藏的文化肌理進行的深層探勘。他透過構圖的呼吸、色調的收束、光源的安排,讓每一片山林、每一道海岸,都具備某種靜中藏動的哲學意涵。
林欽賢〈小琉球的黃昏〉油彩、畫布,53×41公分,2025。
繪畫是哲學的實踐
林欽賢不只是一位畫家,他也是一位詩人與思辨者。他的創作中不乏對文明、歷史與人性的追問。尼采、亞里士多德、溫克爾曼……這些古今哲人的思想,不只是出現在他的閱讀清單中,也深深滲入他的畫筆與畫面中。
正如台中教育大學美術系教授陳懷恩所引尼采《悲劇的誕生》的觀點──創作是日神(理性)與酒神(感性)之間的平衡──回望林欽賢的作品,也能見到這兩股力量的共存。一方面是對構圖的嚴謹安排、色彩的節制與筆觸的細膩;另一方面,畫面中又總流露出一種難以言說的激情與神祕感。
「我想做的,不是再現現實,而是製造一個通往理想的門縫。」他強調,藝術的本質在於創造「可能性」,在於讓觀者透過觀看而產生情感、意識與行動的轉化。也是法國社會心理學者哈布瓦赫形容集體意識的社會作用:「群體的記憶超越個體的記憶。」而林欽賢的畫,正是一種通往群體精神的引導裝置。
望地之謎,既終也始
「望地之謎」或許是林欽賢創作歷程的一個短暫小結,但也是一道嶄新的起點。他在畫冊自述中提到,「望地之謎」是他對這塊土地的凝望,也是辯證台灣「現代性」的真實存在,「所謂藉藝術之名而提出『建設性的願景』,是以『愛與接納』為基礎,而那份接納『與土地命運共同』的信念,可以建立在『多元的觀望視點』的學習之上。」也是他自我擴展的象徵,並探索情感疆界上的無痕軌跡,在靜觀與感悟之間,建構的「哲學畫語」。
林欽賢的畫語不囿於技法,也不限於主題,而是關於生命、歷史、認同與希望的整體思維。無論是描繪泰雅族少女普昱嘉〈霧中的微笑〉,還是家族群像式的〈墨家〉,他的畫總是讓人從細節讀到深度,從圖像感受到思想。
當被問及若以一句話總結他想透過此展傳達的精神為何,他沉思片刻,答道:「土地所給予我們的不只是物質的養分,更是人們意識藉以具體化的根源,《望地之謎》所要表達即是這種感恩的視覺語言。」
或許,林欽賢真正畫的是在歷史與時間的交織中,尚未定型,卻不斷尋覓,仍願意凝視與前行的靈魂。
林欽賢。
林欽賢小檔案
生於宜蘭。現任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系專任特聘教授暨人文學院院長、美國肖像畫學會署名地位會員、台南市美術館董事。曾獲「美國肖像畫學會」〈署名地位獎〉及〈世界肖像畫大賽〉第3名、第2屆香港亞洲雙年展「藝術成就獎」、第7屆廖繼春油畫創作獎等獎項。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