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如果聲音不為聆聽而來……─國美館「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展
林其蔚〈磁帶音樂〉系列作品,是延續20餘年的創作計畫。藝術家將他的「磁帶」帶至世界各地,邀請眾人獨唱出不具明確意義的音節。
文.攝影/記者董柏廷
如果聲音不為聆聽而來,它該如何被理解?
由國立台灣美術館與法國龐畢度中心共同策畫的「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特展,4月12至7月6日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展區範圍從國美館戶外區域,延伸到大廳、水牛廳,以及1、2樓展覽室,規模龐大,透過實驗音樂、聲音裝置、影音創作及聲音表演等跨領域藝術形式,呈現龐畢度中心典藏聲音藝術與台灣及亞洲藝術家創作對話。
聲音化身旅人,穿越疆界、媒介與規則,成為一場跨越時間與身體的感官演奏。展覽匯聚來自14國、30組藝術家的聲音裝置與實驗創作,建構出一種難以預測、卻能深刻共振的藝術地景。在此,聲音不再為音樂服務,也不再被動地等待耳膜,而是主動占據空間、改寫感知,甚至介入語言、權力與真理的核心。
策展人瑪切拉.利斯塔(Marcella Lista)強調,本展無意追求一種聲音藝術的正典分類,而是邀請觀者進入一個流動中的聲音地圖,藉由各種裝置與結構鬆動聽覺慣性,展開一段感官與思辨的旅程。展覽標題「無序樂章」來自作曲家托馬斯.馮.哈特曼1912年對「非協和音」的擁護,認為任何聲音的組合皆可成立,只要能呼應創作者的「內在需要」,展覽便是在為「內在需要」架設通道。
規畫8大主題 引領觀眾學習聆聽
展覽從戶外區域延伸至館內展覽室,每個展間彷彿是一座聲響的蟻穴,逼迫觀眾以全身經驗重新學習「聆聽」。展出的8大主題,包含回聲與共鳴、聽覺機器、合奏之外、開放樂譜、漂流之境、場景與手勢、聲響探問,以及代理之聲,並非依循章節條列,而是如音樂斷裂卻連續的樂句,以裝置彼此穿針引線。
在戶外展區,首先是比爾.豐塔納以冰河融化、鐘聲振動製成的共鳴聲場作品〈平行測量:沉默的回音與正在融化的冰河〉,以及蘇珊.菲利普茲的〈布鼓鳥窩〉鋪陳出聲音與空間的交纏關係。
豐塔納以地震加速度計與聲學共振器捕捉城市與自然的脈動,創造出一種音樂與地景的即時協奏,記錄鐘聲反射的城市律動,使建築發聲,讓聲音化為雕塑般的空間存在。菲利普茲則重構13世紀中世紀牧歌,以威賽克斯方言輪唱,在自然場域中召喚歷史聲音記憶,讓語言與聲響成為時間的代理人。
走入美術館一樓大廳內「回聲與共鳴」,迎面而來的是藝術家王仲堃的〈体2025〉,以氣流感知裝置對應空間與聲響之間的微妙變化。球狀構造搭配四周如毛髮般延伸的感測裝置,透過即時風速與方向的變化轉化為聲音,讓無形的氣流具象為一場有節奏的聲音舞蹈。作品挑戰的是風的可見性,也是在無物之中建立交感的可能。
王仲堃〈体2025〉,不鏽鋼、喇叭、電子設備、LED、玻纖紙、捲揚器、電腦設備。2025。
在「聽覺機器」子題中,觀者會在無數細節中感受到聲音從不甘於服從機械,而是與之纏鬥。譬如王福瑞的〈聲點〉,在展場中央建構出由數百個微型喇叭組成的陣列,這些喇叭隨機發出不同音頻的噪音流,構成一場多重頻道的聲音爆破體驗,觀者彷彿置身數位粒子風暴中央,聲波不斷變幻流動,喚起的是對現代資訊暴力與聲音過載的沉思。
王福瑞〈聲點〉360聲道、喇叭、LED、客製電子裝置。2025。
在機器與裝置之間,聲音變成了環繞身體的「場」,不只可聽,也可見。王長存的〈瀑布〉則採用舊式影像管電視播放雜訊畫面,對應錄音時意外拾取的「不可名狀之聲」。那聲音或許來自瀑布,也或許只是大腦對聲響的「幻聽」,讓觀者感受到聲音與真實之間的模糊地帶。
轉化日常慣性 帶出聲音多樣角色
聲音亦可承載文化與社會的位移。在「合奏之外」與「開放樂譜」的子題中,毛利悠子將日常物品轉化為自走樂器,構成不合拍的「遊行」裝置;林其蔚的〈磁帶音樂〉邀請觀者即席讀唱未定義的音節,使聲音成為眾聲合奏卻不共識的樣貌。
毛利悠子〈遊行〉複合媒材裝置、人造豹皮、馬達、光電元件、球、木琴、風扇、手風琴、揚聲器、音訊擴大機、鼓、燈泡、電線,家電器具等。2011-2017。
林其蔚〈磁帶音樂〉系列作品是將他的「磁帶」帶至世界各地,邀請眾人獨唱出不具明確意義音節的集體行為藝術。
林其蔚邀請參與者念出〈磁帶音樂〉上的字,成為聲音取樣。
進入「漂流之境」子題時,聲音成為城市與記憶的共振。DUMB TYPE的〈備忘錄、或、航行〉融合光、聲與記憶的敘事,重現日本愛滋疫情下的身體殘影與科技冷感。這件作品並非單純重演舊作,而是由〈或〉、〈備忘錄〉與〈航行〉3部作品重組而成,呈現一種抵抗線性敘事的「聲影邏輯」。觀者彷彿站在數位與有機邊界之間,聆聽身體意識如何在記憶、病痛、城市與自我中持續飄移。作品一邊是對歷史的哀悼,一邊如催眠般柔軟,喚起對未來的凝視。聲音不再是背景般的存在,而是傷痕與夢境的敘述者。
Dumb Type〈備忘錄、或、航行〉影音裝置、LED面板、16:10高解析錄像檔案(x4),18分鐘,2014。
法蘭西斯.艾利斯與艾默加.歐格勃等人的作品〈二重奏〉,以田野錄音、城市走路、無目標的遊移,提出聲音成為地圖的可能性,也讓觀者在作品中感受到空間與時間的鬆動。
當聲音進入身體,它也可成為一場群體政治的身姿訓練。「場景與手勢」子題中,馬克.萊基的〈Fiorucci 讓我變硬派〉則將視線投向英國地下音樂文化。作品以剪輯的舞池影像與個人化旁白,構成一則自傳式的聲音記錄。從1970年代的北方靈魂(Northern Soul)到1990年代銳舞(rave)派對,觀者彷彿置身無盡夜店閃光燈之下。聲音在此不是樂曲,而是身分標籤、情緒共鳴與反叛文化的載體,藉此解析夜店文化如何成為一種對抗體制的舞蹈語彙。哈桑.汗的〈珠寶〉則以開羅街頭為背景,透過兩位男性在埃及傳統沙比(sha’abi)節奏中的互舞,演繹階級與身分的交錯現場。
馬克.萊基〈Fiorucci 讓我變硬派〉單聲道錄像,15分15秒。1999。
哈桑.汗〈珠寶〉35釐米影片轉為Full HD錄像、彩色、立體聲,LED燈條,6分30秒。2010。
以身體觀看聲音 觸發觀者共鳴記憶
聲音也能召喚被遺忘的歷史與身分。在「聲響探問」中,饒加恩的〈世界花園〉結合19世紀歐洲樂譜與法國羅浮宮花園地景設計,創造出一種殖民歷史的聲音考古。作品將帶有異國想像的古典樂譜轉譯為MIDI音軌,再與3D列印的裝置結合,形成一座聲音雕塑花園。每一聲響如同一株植物,每段旋律象徵一場跨文化的剪裁與改寫,觀者宛如踏入聲音版的博覽會,見證聲音如何映照權力、品味與歷史的結構。王虹凱、莫奴、艾莉亞.莫薩蘭、管啟次郎的〈幽靈、水泥、迴音〉以美濃反水庫運動為主軸,連結台灣、日本與埃及3地的水資源開發歷史,作品採取錄像、訪談與聲音敘事交織手法,呈現各地因水壩興建而產生的社群移動與地景改變。聲音在此不只是記錄媒介,更是政治事件的見證者,透過現場安裝裝置,觀者彷彿被召喚至記憶現場,傾聽那些未被歷史主流書寫的抗爭與遺緒。
饒加恩〈世界花園〉動態聲音雕塑、約28,180顆Asfour水晶、馬達、燈光、音訊、聲音檔,22分15秒。2025。
王虹凱、莫奴、艾利亞.莫薩蘭、管啟次郎〈幽靈、水泥、迴音〉錄像、聲音、平面攝影、刺繡、檔案資料。2025。
最後,展覽以「代理之聲」作結,揭示AI語音生成日趨強大的當代,藝術家們質疑「誰在說話?誰擁有聲音?」的政治命題。艾瑞克.波德萊爾的〈等待故事發生/無敘事性的故事〉中,3位AI語音演算法相互辯論真理的可能性,彷彿一場語言即將解體的哲學交鋒。荷莉.亨頓與德萊赫斯特的〈2022.12.17,5:44,我在此〉記錄亨頓產後陷入昏迷的過程,並透過AI視覺與語音生成重構記憶。供人思考:當聲音的被抽離,只剩訊號與資料,是否就能否定記憶的真實性?
荷莉.亨頓和德萊赫斯特〈2022.12.17,5:44,我在此〉AI生成高畫質錄像、立體聲道、彩色影像,5分35秒。2023。
唯有拆解組織結構、建構臨時秩序,藝術方能回應現實的沉默。但倘若聲音不再為「聽」而來,那麼觀眾是否也能學會用身體「觀看」聲音?「無序樂章」展正是一場從失序中尋找秩序、從混亂中釋放聲音權力的聲響旅程,它邀請的不僅是耳朵,而是觀者的整個身體,甚至包括某種等待被觸發的共鳴記憶。或許,在這座由聲音構築的穴窟之中,每個人都能重新找回自己的節奏與位置。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