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自由副刊.用藝術發聲】 周書毅/移動所思:從高雄到柏林 - 下
◎周書毅
◎周書毅
我的身體最近從高雄舞到了德國,與媒體藝術家傅雅雯《非身體》合作,我再次造訪柏林,上一次來已經是十五年前了!雅雯在德國發展已二十年,而這次排練場所之一是Uferstudios,曾為一座歷史悠久的電車車廠,如今是當代重要的舞蹈發展中心,擁有十七間排練工作室,其中很多間都可以變身為正式的劇場展演空間。工廠變為藝文空間不是什麼大新聞,但專注於當代舞蹈的發展,我還是頭一次看見。這天,另一位在德國發展超過二十五年的舞蹈家孫尚綺,帶領我認識園區,提及有許多重要舞蹈機構進駐於此,也與柏林大學合作,提供下一個世代的舞蹈學生在此創作激盪,挖掘潛力,摸索方向。當然德國不是只有此處以舞蹈為發展重心,柏林也還有許多由民間發起或其他與政府合作的藝術機構,但就規模來說,Uferstudios實在相當可觀且令人敬佩。
約莫1873年開始,這兒曾是鐵路運輸站,當時還是馬拉電車,1896年後轉為電力驅動的電車,1929年柏林交通協會成立,此地成為主要電車車間,戰後柏林分裂,有軌電車軌道停止運行,1961年車庫關閉,轉為中央巴士的車間,直到2007年又轉賣給Uferhallen房地產公司。當時Uferstudios的成立,代表著柏林舞蹈界的期待,在柏林參議院支持下,獲得租用部分廠房二十五年。2012年,更簽訂了一份長達一百九十六年的租約,讓這個空間做為藝術用途,直至2208年。此一舉動,非常具有引領的力量,也讓這空間有了劃時代的使命,讓當代舞蹈能在柏林這座城見證時代與舞蹈歷史的轉變。
你願意簽下多長的合約,讓這片土地能為藝術而發展?我在Uferstudios的六號排練室創作著,其租金提供藝術家優惠價格,比起台灣還更能負擔。環境無法比較,只能思考何以有此差距,是台灣機構的政策問題?還是空間定位的差異?機構與藝術工作者對話的門,實在需要有不同方式的開啟,最重要的是必須回到專業治理,才能善待環境並創造未來。
我目前定居的城市高雄,在鹽埕區也有一座建於1973年的碼頭周邊倉庫,用於糖業、貨運等產業,多年後重整為「駁二藝術特區」。這空間是當時一群在地藝文工作者發現,並成立「駁二藝術發展協會」,期望做為推動南部文化藝術發展的基地。起初,有許多實驗展演在其中發生,是當時民間與政府合作的開始,但2006年後,就交由地方文化局接管,目前仍有一座小劇場和一間展覽場,保有藝術進駐的駐村空間,但多是國際藝術家獲選,其他大型倉庫多半為商業性的展覽或租用,最知名的是大型音樂節等市集活動,其定位也漸漸改變,成為更有規模的商業營運方式,而以藝術創作發展為核心的單位也漸漸遷移出走,創造出周邊環境另一種藝文風景。另一座位處鳳山、專為表演藝術開啟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主要定位在於展演與推廣,但受限於體制與政策,是否能創造未來世代的發展之路,值得共思。
當然柏林與高雄很難相較,空間定位也不同,台灣常偏好多功能的需求,而缺少專注單一身體發展的目標,這是從教育現況到產業發展都值得反思的。回到高雄之後,我能做什麼?也許是重新思考下一步的方向與定位,再一次勾勒與自己藝術生命的約定。●
■【用藝術發聲】隔週週二見刊。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