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術文化】AI助10語詮釋 台崑《牡丹亭.驚夢》攜手聲樂家開唱
下半場的崑曲《牡丹亭‧驚夢》,由謝樂(左)飾演杜麗娘、奈諾‧伊安飾柳夢梅。(台灣崑劇團提供)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牡丹亭.驚夢》中經典的曲段〈好姐姐〉裡,有幾句詞:「閑凝眄,生生燕語明如翦,嚦嚦鶯歌溜的圓。」意指春天遊園凝神聽著優美動人的鶯聲燕語。台灣崑劇團繼原典版《牡丹亭》之後,本週將推出一場讓人耳目一新的「嚦嚦鶯歌溜的圓」音樂會,請AI相助,創新將〈皂羅袍〉與〈好姐姐〉的內容轉譯為10種語言,成為一場藝術歌曲與崑曲對話。
上半場聲樂與崑曲的對話,由女高音黃莉錦(左圖)、次女高音范婷玉擔綱演出。(台灣崑劇團提供)
從音樂會製作人洪敦遠的背景來看,不難理解他想藉由全新視角在當代推廣崑曲的用心。做為台灣崑曲推手洪惟助的兒子,洪敦遠從小耳濡目染,自北藝大傳統音樂學系音樂理論組畢業後,又赴德國法蘭克褔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進修作曲,擅長作曲與指揮。
「這場音樂會的形式很特別,簡單來說,上半場是10首10種語言的歌曲,下半場是崑曲《牡丹亭.驚夢》。」洪敦遠說明,此次將崑曲的文本,以多種語言重新詮釋,再由他親自譜成樂曲,雖然對創作者和演唱者而言,每一個音符都是跨越語言隔閡的冒險,卻也是一場充滿挑戰的藝術探索,將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緊密相連。
創作過程也藉助AI,但並非把崑曲的文本直接丟給AI翻譯,而是先將湯顯祖的詞翻譯成白話文,再分別以各語言下指令,讓AI以把各種語言當「母語」的前提重新創作歌詞,也讓每種不同語言自然帶出不同文化的語境。
10種語言包括英、德、法、義、西、日、韓、台、客與粵語,寫成了10個不同風貌的曲子,由次女高音范婷玉、女高音黃莉錦及鋼琴家謝欣容等人詮釋,洪敦遠說,「我希望不同語言背景的人聽到這些歌曲時,會想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下半場的崑曲《牡丹亭.驚夢》,則由謝樂飾演杜麗娘、奈諾.伊安飾柳夢梅、呂家男飾春香。6月13日晚間在國家兩廳院演奏廳演出。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