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家庭plus.全球觀測站】矽谷買房 「信」了嗎
圖/達志影像
文/趙凱喬
漫長的矽谷看房旅程終於畫下句點。歷經一年半的時間,看了超過一百間房、與兩個買方經紀人合作、讀了無數的房屋報告;期間出過5次價,失敗了4次……身為美國首購族、房產小白,所有的跌撞磕碰似乎都是一種必經過程,然而,其中讓我最難以接受的,就是這裡的「買家信」文化。
什麼是買家信?就是潛在買家在參與競價時,除了正式的合約文件外,另外寫給屋主的信;目的是希望能在眾多的出價中脫穎而出、打動屋主,內容不外乎介紹自己的家庭背景、工作,以及表達對這間房子的喜愛,或是說明為什麼這個家對他們意義重大,有時甚至還會附上全家福的照片等等。
從正面角度來看,美國做為移民國家,人們普遍重視個人故事與家庭價值,很多時候屋主住在房子裡幾十年,對其懷有深厚感情,也因此特別在意接手者能否真心珍惜這份「家」的延續;但,近年這種買家信做法產生不少質疑與爭議,主要原因來自潛藏的歧視風險。
若信中提及族裔、宗教,甚至性傾向或婚姻狀況,都很有可能讓賣方做出帶有偏見的選擇;舉例來說,假使其中一方買家為白領階層,另一方買家為勞動家庭,賣方很有可能因為偏好前者呈現的生活背景,而傾向選擇前者,並非考量雙方的實際購買能力與條件,這種非客觀的考量,便可能構成對後者的歧視。
儘管買家信文化存在諸多爭議,但像在矽谷灣區、紐約等房市競爭極為激烈的地區,仍是相當普遍;當然,若賣方為建商或大型開發公司,則通常無需提供此類信件,不過,矽谷灣區地段佳的房屋多為屋齡較高的老房,因此需要撰寫買家信爭取屋主青睞的情況則是屢見不鮮。
然而你永遠無法確定,最後那封「買家信」到底助攻了多少?屋主是否真因為被你信件的內容打動,而選擇了你?還是僅因那些漂亮的出價及吸引人的購買條件。買家信文化固然有它溫暖的一面,讓交易過程多了一點人味與故事性,但在現實的市場機制下,我自己是很難相信,賣家會因為一封素昧平生之人所寫的信,而淘汰其他的較高出價。
即便我心中對買家信文化始終難以苟同,但既然決定了要參戰這場瘋狂的競爭,也只能乖乖遵守當地的遊戲規則。撰寫買家信儼然成了某種「高難度寫作挑戰」:要有情感、但不能敏感,要真誠、又不能過頭,要包裝故事、又不能透露太多細節,著實考驗買家的寫作能力。
我不禁想,不曉得這會不會也是對「不擅長寫作的買家」,另一種變相的歧視?雖然這場買房戰役終於落幕,但「買家信」這道關卡,仍讓人五味雜陳。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