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威尼斯雙年展沒亮點 展品大走保守路線

2009/06/09 06:00

約翰.巴德薩利在威尼斯運河上的建築外牆高掛白布條宣稱:「我不再搞無聊的藝術。」(記者凌美雪攝)

記者凌美雪/特稿

在威尼斯視覺藝術雙年展軍火庫展場附近看到一張手寫標語:「這裡沒有藝術」(There is no art here),看似藝術家促狹的小把戲,實際上,恐怕是眾多當代藝術家與看藝術的人心底的疑問吧?

威尼斯運河兩岸多是數百年以上的古老宮殿與宅邸,來看雙年展的人不免要搭船來來回回,有話要說的藝術家就會想辦法在老建築外牆上「做文章」。今年終身成就獎得主約翰.巴德薩利(John Baldessari)就高掛白布條說:「I will not make anymore boring art.」姑且解讀為「我不再搞無聊的藝術」,而不是不再搞藝術。然而,藝術發展到當代,威尼斯雙年展進行了一百多年,不僅功能與內涵開始受質疑,似乎還愈來愈難界定怎樣算藝術?又如何界定怎樣的藝術才不算無聊?

有自覺的藝術家也會自問:「我做的是藝術嗎?」最常看到的是,當藝術家突然受大會評審青睞,成為金獅獎得主,可能開始大放厥詞,諸如「藝術就是商業」,或如德高望重的巴德薩利講一些暗示自己以前有不少無聊作品的話。

於是,有人認為要界定一個藝術家作品好不好,恐怕要花費長久時間,看這件作品有何影響。多數人認為,每次雙年展的參展作品若有10%能獲關注就很厲害,之後還要看作品是否能在許久後被認為值得保存,或能否改變藝術圈的觀念。

悶的是,來看預展的人,對這次雙年展的評價似乎是一面倒地「差」,有人覺得「普普」,有人說「沒有亮點」,有些較專業的評語是:「走保守安全路線,也就是使用舊有的藝術語言、已成熟或退潮流的媒材及呈現方式,看不到新東西。」較情緒性的評價則是:「一年比一年差,當代藝術家不長進,真是有被騙錢來看展的感覺。」

因此,大家開始研究瑞典籍總策展人丹尼爾.畢爾包曼(Daniel Birnbaum),揣測他的視野不夠寬,所以被他選來參展的藝術家不夠優秀……然而,參展的七十七個國家館,各自擁有獨立挑選的策展人,怪的是,今年國家館也多顯得保守或無新意,這可怪不了總策展人。

或許換個角度由全球金融風暴影響來看,可以得到一點解答。景氣好,大鳴大放,藝術家也就「敢做」;但經濟不景氣從去年延伸至今三季了,不景氣使人的想法趨於保守,如能由其中內化調整,讓真正有文化底蘊的東西醞釀出來,有更嚴謹而細膩的展現,或許是好的影響,但在這次雙年展裡,似乎感受不到。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