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秉睿
採訪當天,林奕碩(1993-)身著水綠色襯衫,與身後牆面、人行道溶成諧和的都市風景;上衣色塊鮮明又彷彿電影工業綠幕,映射魔幻光景在其上,將他心心念念的台語歌曲、傳統音樂乘載於自身,當他行走街頭,便是化身過去所做的一件又一件裝置藝術,結合當代與歷史,譜出新台灣歌謠的可能。
以琴弦為道,鑼鼓鏗鏘指路。百合花綻放其中。
經歷了首張專輯《燒金蕉》(2019)的平地一聲雷、第二張專輯《不是路》(2021)的更趨成熟,以樂團「百合花」主創/主唱身分為人所知的林奕碩,大學、研究所時期就讀的卻是劇場設計與美術系,南北管等傳統音樂技藝反倒是自行請益老師抑或上網自學。
不喜歡被管 但喜歡北管
自幼開始繪畫的林奕碩坦言:「我的個性就是不喜歡被管。」即使對音樂有濃厚興趣,但相較於規範嚴格的古典鋼琴,能夠自由探索的繪畫才是心頭好。大學亦然,美術系重心之一為當代藝術創作:反思文化架構、試圖打破框架。如此教學思維是他得以持續創作的重要基礎──無論是視覺藝術或詞曲作品。
「我的本位是創作。」北管戲曲在「淡水南北軒」與邱火榮、劉玉鶯老師學演戲,南管則向北藝大吳素霞、黃瑤慧老師學習唱曲,一面循序漸進跟著老師學習傳統音樂、一面嘗試將這些能量轉換成嶄新樣貌,林奕碩的思考始終在創作上:「我想要透過認識這些文化去進行創作。」
生長在台語環境,自己卻說華語,有感和上一代的斷裂,故重新學習台語、尋回語言文化;磨練北管則是以熱愛的音樂和土地歷史連結。「我很羨慕美國20歲的吉他手,不管(他們)是選擇傳承或反對,都存在一種脈絡;但我們不一樣,我們有些文化是消失的。」逆反或承接,拒絕不自覺的失根,林奕碩想要的是可以選擇「打破」傳統與否的自由。
他進一步舉例:無論華/台/客語都是聲調語言,語義會隨音調起伏而有差異,傳統音樂如歌仔戲、採茶戲等,入樂時會考慮旋律與歌詞聲調的和諧,不因樂曲改變語義;但今日台灣歌謠受西洋曲風影響,過往習慣已幾乎消失。「不是一定要像以前那樣,但做為創作者,我想知道以前做過什麼、我要怎麼做得比以前好,或至少不會輕易認為自己在開創。」
奠基在百般思考的創作思維上,也才有如今兩張專輯當中,經過百般錘鍊的21首歌。強調建立起脈絡性文化再現,而非讓傳統樂器僅以文化符碼的形式出現在樂曲中,林奕碩從鍛造之初就必須考量周全。
新舊結合 打破框架
以首張專輯排序第一的〈緊中冷〉為例,其尾奏借用北管語彙中的「入弄」,也就是反覆迴旋的樂段。北管做為遊行音樂,為配合出巡而須不斷延長樂曲,此處彰顯了「北管嗩吶」與「國樂嗩吶」的區別:「國樂嗩吶是作曲家的音樂,不用去服務儀式;北管嗩吶則很常需要用到循環換氣、樂音不會中斷。」因此兩種嗩吶的製作技術與音色都有所不同。要演奏北管音樂,或受其啟發的歌曲,用北管嗩吶最對味。〈緊中冷〉取自北管曲式「緊中慢」,意指在緊湊的節奏上唱慢的旋律。歌曲尾奏以複沓的北管嗩吶吹奏搭配歌詞「世界愈行愈緊,人就愈來愈冷/天氣若愈來愈冷,人就愈走愈快」,彷彿將聽者步步捲入冷漠的世道。
談起歌曲的創作,林奕碩並非單打獨鬥。除了與另兩位團員:貝斯手林威佐和鼓手陳奕欣的意見交流,專輯製作人「音速死馬」鄭各均、北管樂師林宸弘也扮演重要角色。鄭各均受到爵士樂等現代曲風影響,對樂理有著高掌握度;林宸弘熟悉北管,針對各樂曲、節奏都能提出數種可能性──兩人的建議結合後迸發更多的開創與選擇,而後經過林奕碩的音感調和,東/西在此合璧。
〈草山落大雪〉便進行了複合式嘗試:前奏放入台北捷運發車、關門警示音,曲末則帶有爵士樂手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的風格;歌詞透過「欠你一句我愛你,欠你誠久我愛你」先行鋪陳濃情密意的真摯,但愛未說出口的理由卻是:「因為我睏去」,以無厘頭詞句割裂深情狀態。
「我們對歌詞的想像有點侷限,多數是在講一些真情流露的東西。我很少聽到華語歌或台語歌會故意先營造一個氣氛,但最後其實是在亂講。」
第二張專輯的〈蝴蝶雙飛〉再進一步挑戰歌詞觀念,該曲借用通俗的北管曲調〈寄生草〉、〈銀柳絲〉──前者會在不同的傳統音樂演出中聽見,後者在南管也會出現。歌詞幾乎只有「我」、「你」兩字,沒有艱深詞句、旋律簡單易唱,仍能傳達愛侶情意綿綿。但是要論百合花流傳度最高的歌曲,〈拜六〉必定名列榜上。
輕快動感的Disco-Funk曲風有著近年大為流行的city-pop氛圍,〈拜六〉甫推出即廣受好評,台文學者、作家黃震南老師更因歌詞以「ak」為韻腳,加上歌曲意境深遠,將之與柳宗元名作〈江雪〉相比擬。值得注意的是,歌曲中段安插了一段「江湖調」的勸世歌,和諧地與當代曲風融合,令眾人耳目一新。
傳統與當代文化 走在不是路上
即便〈拜六〉大受歡迎,但正如〈草山落大雪〉以歌詞扭轉聽者認知,〈拜六〉亦是透過在流行曲風嵌入唸歌的方式,在文化上衝擊聽覺神經。這樣不願輕易讓一件作品被定調的態度,從林奕碩過去的視覺藝術作品也可見一斑。
一如「北管就是台灣的重金屬,唸歌就是台灣的嘻哈」這種口號是借用外來文化理解本土傳統技藝,「這是沒有意義的事,」林奕碩直言,「我比較想知道北管它自己是什麼,不要套用異國想像讓這個文化看起來比較厲害。」由此建立起對傳統文化的完整理解,真正進入其生成背後的脈絡。
「傳統文化其實也包含保守、封建思想。為什麼要出巡?以前的官才要出巡。這些儀式的想像,是不是有點像古代的社會階級?」他認為,當傳統元素融入當代創作、與現代思想並陳,有時會顯得怪異。倘若能先行認知到背後潛藏的突兀,才能拉高創作的思考維度。這樣的兩面性或許正如《不是路》專輯中壓軸的同名歌曲所揭示的。
〈不是路〉取自北管曲牌「不是路」,是送葬常用的曲牌。百合花的〈不是路〉完整取用原曲歌詞,並以曲牌中的北管官話來演唱;保留原有的旋律與結構,但重新編曲後與搖滾樂風接合,乃前所未見的嘗試。有趣的是,由於台語發音相同,「不是路」也會抄做「佛寺路」,在送一個人離開時,後者象徵通往佛寺的路,而前者,似乎隱隱指出此人的一生稱不上是一條路。這兩者都是林奕碩的詮釋,他將這樣的模糊性視為值得玩味的哲學思辨。
「佛寺路」抑或「不是路」?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又應如何被理解與結合?不論如何,這條路林奕碩與百合花暫且還會繼續走下去。
林奕碩小檔案
2022年,專輯《不是路》獲第33屆金曲獎「最佳台語專輯獎」、「最佳裝幀設計獎」
2020年,專輯《燒金蕉》獲選為「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2019年度十大專輯暨單曲
2019年,百合花以專輯《燒金蕉》獲第10屆金音創作獎「最佳搖滾專輯獎」、「最佳新人(團)獎」
2019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畢業
2018年,當代藝術作品《暫時來賣燒肉粽》參與曼谷雙年展
2011年,成立百合花樂團